鑒古知今,繼往開來。中國歷史的治亂興衰,中國政治的清濁明晦,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思想財富、實踐鏡鑒和創作素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秉h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以雷霆萬鈞之勢正風肅紀、“打虎拍蠅”,不但開創了全面從嚴治黨、從嚴治政、從嚴治標的嶄新局面,也促使中華民族的優秀廉政文化得到復蘇和重生。
日前,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精華的紀錄片《鑒史問廉》應運而生。該片思想凝厚,藝術精深,探尋展示中華民族的“廉政文化基因”,令人觀之不倦,念之不忘。這部飽含家國情懷、人文關懷的開風氣之作,與筆者近時思考的三個問題不謀而合:其一,我們偉大民族的優秀廉政文化基因究竟“是什么”?其二,發揚光大優秀廉政文化基因應當“做什么”?其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到底“要什么”?
隨感之一:鑒古方知“是什么”
中華民族政治早熟、文明早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黑格爾在研究中國時就曾指出:“歷史必須從中華帝國說起,因為根據史書的記載,中國實在是最古老的國家;它的原則又具有那一種實體性,所以它既是最古的、同時又是最新的帝國……一種終古如此的固定的東西代替了一種真正的歷史的東西?!?nbsp;他還獨具慧眼地談道:“東方世界在‘道德’方面有一種顯著的原則,就是‘實體性’?!蔽阌怪靡桑幕褪侵袊糯鐣螄碚⒔浭罎竦摹皩嶓w性道德”,具有“最古又最新”的永恒價值和普世意義。
在中國綿延不斷的文明長卷中,對清廉政治的追求貫穿著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全過程。今人不斷“尋根問典”,就是要找到當下參破“信仰迷思、文化迷惘、價值迷失”的精神之源和實踐之匙?!惰b史問廉》作為一部文化記錄“大片”,鎖定“廉政”關鍵詞,深入中國歷史演進的細節和脈絡之中,既縱橫捭闔,又索微抉隱,進行了一次對廉政文化與社會及文明興衰內在關系的“發現之旅”。正如該片所示,貪污腐敗的本質是對社會物質財富分配規則的破壞,當這種“內生性、內傷性”破壞無以復加,導致最基本的社會財富再生產難以為繼,整個社會就要“禮崩樂壞”,在信仰上顯現危機,從整體上走向崩潰,從政治上出現解體。在歷史上,百姓們對政治清明和清官廉吏的期與盼、鼓與呼,其本質上是對公平正義這個維系社會基本規則的強烈訴求,也是對國家民族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積極捍衛。
實踐出真知,反思出新知。面對中國數千年王朝興亡更替的大戲,我們看到了一條隱現其間的廉政文化線索。因為歷朝歷代在反腐敗上都留下大量經驗教訓,這些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廉政文化景觀?!惰b史問廉》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朝代演進,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鑒,是我們“解碼”中國的一個“文化導航儀”。特別是古代廉政建設、官德建設、社會教化與懲貪措施曾有過遏制腐敗的壯舉良效,其結果就是推動生產力發展,造就了一個個傳頌千古的盛世。通過《鑒史問廉》的“歷史視窗”,我們看到:盛世的出現有賴于胸懷天下的君主勵精圖治和官員清廉干練,上下胼手胝足,齊心協力;但當一個王朝走向衰敗,官場的貪污腐敗總是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國家戰亂和改朝換代,盛世又被亂世所吞噬。面對這種治亂循環的歷史現象,一條始終不變的規律一再顯現,那就是“廉則興,貪則衰”,貪腐不會導致一個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會導致這個王朝滅亡。管不住腐敗,國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敗,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正如王岐山同志所強調的那樣,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治國理政、管權治吏思想,有豐富的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歷史智慧。“國家”是我們民族獨有的概念,國與家緊密相連、不可分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首要。中華傳統文化是責任文化,講究德治禮序。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DNA,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天經地義。通過《鑒史問廉》的傾力呈現,可以看到中國數千年家國文明綿延不絕,一個極端重要的原因是:傳統廉政文化的“精神血脈”生生不息,潤養了一代又一代德高品正的仁人志士,將廉正、清白、忠誠、修身、勤政、民本、節儉等優秀廉政文化“道統”發揚光大。此乃中華民族之幸事,亦是今日中國之福祉!
1月11日,記者獲悉,1月11日晚8點,八集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將再次登錄央視在央視記錄頻道(CCTV-9)播出,此后每天同一時段均將播出一集。
9月9日,記者獲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官網公布了2015年第一批優秀國產紀錄片名單,我省《鑒史問廉》、《永遠的焦裕祿》、《淮河船家》等3部紀錄片榜上有名。
2015年反腐將進入“升級版”,編制科學、有效、實用的制度“籠子”,把官員的權力牢牢關進制度這個“籠子”,是反腐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局面的關鍵。
——“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今天的“意見箱”就是從“誹謗之木”進化而來。后來,華表被歷代王朝立于皇宮、皇陵等重地,用以警示當權者——民意不可違,民心不可欺,人民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
央視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第四集《道德之擇》,全片圍繞一個以廉政為核心的為官之道。《三國志.魏志.李通傳》曰“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從此,清,慎,勤便用于官箴,也是對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謂清,慎,勤,就是為政做事要清廉,謹慎,勤勉。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笨戳T《興衰之思》,李商隱的這句詩蹦了出來,奢是禍胎,奢是壞兆——奢必將引起腐敗,腐敗必將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將亡國。這就是“歷史老師”給我們傳授的明鑒。
歷史的車輪滾滾行進在今朝,再看中國老百姓的“清官情結”不難發現,老百姓之所以對清官念念不忘千呼萬喚,正是對清明政治和社會正義的強烈期盼。而自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持續以高壓態勢運行的整風肅紀反腐倡廉恰是順應了歷史潮流,滿足了百姓許久的心愿。“發現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77606起,處理黨員干部102168人”數以萬計的數字令百姓拍手稱快,貪者為之變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笨戳T《興衰之思》,李商隱的這句詩蹦了出來,奢是禍胎,奢是壞兆——奢必將引起腐敗,腐敗必將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將亡國。這就是“歷史老師”給我們傳授的明鑒。
據昨晚《河南新聞聯播》報道,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制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播出后,一直受到各界的好評和熱議,記者在兩會采訪時發現,《鑒史問廉》在央視一套的播出也成了不少代表關注的熱點。兩會期間在央視一套熱播的大型廉政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引起了她們的關注。全國人大代表郭建華說,在兩會期間,每天晚上,她都收看《鑒史問廉》。
近日,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制的八集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后,又在河南電視臺衛星頻道等多個頻道進行了播出。中央黨校教授王杰認為,《鑒史問廉》以勤政、清廉、為民為主線,系統梳理了中國五千年廉政文化的精華。
時長:44分57秒
時長:44分59秒
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制的8集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日前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熱播完畢,在全國引起廣泛好評。
不僅是卜憲群,當天不少專家學者都提出,希望河南能續拍《鑒史問廉》,并就如何拍紛紛獻策。王杰、高波等與會專家學者也紛紛向胡恩呼吁,希望《鑒史問廉》能盡快在央視一套播出,以期讓更多的觀眾觀看得到。
從事電視行業20多年了,拍攝《鑒史問廉》這種題材的紀錄片,李青春說還是第一次,“2012年5月,我們搞了第一次專家座談會,隨后,《鑒史問廉》便進入了拍攝階段。《鑒史問廉》的編導之一周洪波表示,拍攝之初,每到一個地方,他們都是先和當地的廉政文化研究人員進行座談,梳理當地的廉政文化資源,再進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