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國內成品油價格迎來新年首跌。從2014年6月至今,國內成品油價格已出現十二連跌。
盡管國際油價跌幅近半,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與油價聯動的出租車燃油附加費卻“紋絲不動”。燃油附加費定價機制各地不一,且易漲難跌,引發公眾質疑。
油價“十二跌”,京津滬發改委稱燃油附加費“仍未滿足調價條件”
目前國內多數省份93號汽油零售價連續下跌,不少地方都下調或者停止征收出租車燃油附加費。青島從11月18日起取消客運出租汽車燃油附加費,深圳、昆明、寧波等地也將燃油附加費下調了0.5元至1元。
但仍有不少地方出租車燃油附加費依然“堅挺”,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并未對出租車燃油附加費作出調整。記者調查發現,各地公布的油運聯動政策不一,機制千差萬別,導致降與不降都有理。
北京市發改委表示,根據北京市制定的相關標準,燃油附加費調價需滿足3個月內加權累計變動達0.8元/升,北京燃油附加費一直沒有調整,“就是未達到調整條件”。
天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只有當成品油平均價格連續一年下調至每升5.5元以下時,才會相應調降燃油附加費0.5元,油價下調至每升5.2元以下時,才全部取消燃油附加費。
上海市發改委表示,上海油價調整的周期是一年。上海交通部門回應,起征點對應的是平均油價而非時點油價,即當年7月至次年6月油價,2014年7月至今平均油價仍高于6.43元/升,故不作調整。
燃油附加費背后,隱藏政府不合理收費沖動
廣東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表示,出租車燃油附加費征收的重要背景是近年來成品油價格大幅上漲,一些地方給出租車行業進行補貼的政策。現在石油期貨價格近乎腰斬,而出租車燃油附加費的降價幅度卻遠低于此,漲快跌慢、只漲不跌的情況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
記者了解到,燃油附加費“易漲難跌”的背后,潛藏了一些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收費沖動。
如,南昌、濟南等不少城市的出租車已經使用價格更為低廉的天然氣,不再使用汽油,但附加費還是照收不誤。濟南有關部門甚至表示,濟南的出租車大多數都是燃油和天然氣混合動力的,天然氣價格沒降,跟油價變化沒什么關系,所以燃油附加費也不用降。
而某地發改委甚至對記者表示,隨著油價進一步下降,燃油附加費可能會達到取消的限制,但油品馬上要從“國三”提高到“國四”,油價又有所提高,“這樣燃油附加費就不一定取消了”。
還有的地方甚至直接違背自己制定的調價條件,漲價“火急火燎”,降價“慢慢吞吞”。如深圳此前規定,價格變動應當經歷兩個月的穩定觀察期,但2012年3月,深圳燃油附加費提價時省略了兩個月觀察期直接宣布價格上漲,當時4元燃油附加費為全國最貴。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乘客打車價格里已包含油價因素,不宜再拿出相同的因素單獨收費。
燃油附加費征收需科學統一、依法聽證
卓越咨詢成品油分析師張斌認為,油價經過多輪下降,但每個城市的出租車燃油附加費調整千差萬別,根源在于各地出租車燃油附加費的形成機制并不相同,定價區間應該是多少,調價窗口時間應該多長,都是地方政府自己說了算。而調價方案的制定是不是科學合理,并沒有經過檢驗,這也是目前一些地方依規定執行,老百姓卻不買賬的重要原因。
價格法明確規定,制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時應當舉行聽證程序。在出租車燃油附加費一項上,全國不少地方都開征了此項費用以向乘客轉嫁成本,但多地并未依法采取聽證程序;有的是運價調整聽證,燃油附加費未經論證就“違規搭車”;還有的直接就以“臨時收費”之名行長期漲價之實。
對此,不少消費者提出,出租車企業成本上升并不能完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出租車企業作為一個壟斷性企業,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更要深挖收費緣由、公開嚴審運價成本。業內人士表示,出租車企業的成本增長,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消化,包括采取多產業的投資,來彌補公司效益的下降。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等專家認為,當前出租車公司的經營方式帶有半壟斷性質,很大的成本是所謂的“份子錢”,如果可以允許個體進入,充分競爭,既能減少政府補貼、也能降低乘客負擔。
此外,張斌等業內人士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對地方油價聯動的機制進行審查和歸并統一,讓燃油附加費的計算和征收更加科學。
施正文建議,由于當初實施燃油附加費運價調整的方案很多并不科學,對于沒有達到臨界點的城市,目前也可以開聽證會,多方面聽取意見,綜合考慮出租車的利潤率和老百姓的承受力,決定到底要不要把燃油附加費降下來或者取消。
記者1日從國家發展改革委了解到,我國1日起將征收民航國內航線旅客運輸燃油附加依據的航空煤油基礎價格(即燃油附加起征點)由現行每噸4140元提高到5000元。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運輸研究部主任高月娥說,提高燃油附加起征點,有利于降低旅客燃油附加負擔,有利于刺激消費和拉動旅游等相關產業。
2月5日,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停機坪上,加油車在為飛機加裝油料。當日起,受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影響,國內航線取消燃油附加費。 一位國內航班旅客2月5日的電子客票行程單上顯示的燃油附加費為取消狀態(2月5日攝)。
記者昨天從亞洲航空獲悉,隨著國際油價出現13連跌,亞航已經從1月26日起正式取消燃油附加費,而國內航空公司也有望從2月5日開始,取消國內航線的燃油附加費。
北京市此次決定取消燃油附加費,順應了市場的變化。在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出現“腰斬”和我國成品油市場出現“12連跌”以后,北京宣布取消出租車燃油附加費,以此減輕市民出行支出,無疑值得稱道。取消燃油附加費值得點贊,但它只是出租車價格管理改革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取消政府定價,將定價權還給市場。
在國內成品油價格12連跌的背景下,出租車燃油附加費是否取消成為焦點。隨著本周國家發改委宣布國內成品油價格再次下調,北京市最新汽油零售基準價格也再次下調,其中和出租車燃油附加費“捆綁聯動”的92號汽油的最高零售價格為6.63元/升。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顯示有“燃油附加費1元”字樣的北京出租車發票;下圖為一輛未載客的出租車從北京西客站外駛過(1月14日攝)。2013年,經價格聽證會聽證,并報市政府批準,本市制定了《北京市出租汽車燃油附加費動態調整辦法》,于2013年7月1日起實施。
天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只有當成品油平均價格連續一年下調至每升5.5元以下時,才會相應調降燃油附加費0.5元,油價下調至每升5.2元以下時,才全部取消燃油附加費。張斌等業內人士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對地方油價聯動的機制進行審查和歸并統一,讓燃油附加費的計算和征收更加科學。
燃油附加費定價機制各地不一,且易漲難跌,引發公眾質疑。
具體調整為,購票日期自2015年1月5日零時起的國內航線機票,800公里(含)以下航段,每位旅客征收標準由30元下調至10元;800公里以上航段征收標準由60元下調至30元。據了解,中國國內航線自2009年11月14日起恢復征收燃油附加費,當時的征收標準為:800公里(含)以下航段收取20元/人,800公里以上航段征收50元/人。
隨著國際油價一路猛跌,國內航線燃油附加費也迎來了自去年9月起的“五連跌”。記者昨天從民航局獲悉,由于1月起航空煤油價格降至5年來最低,從1月5日開始,800公里以上和800公里(含)以下國內航線的燃油附加費將分別降至30元和10元,比去年12月分別下降了30元、20元。
去年12月5日,上述兩種航段的燃油附加費分別再降10元,達到30元、60元。“受到國際原油(53.76, 0.49, 0.92%)價格持續下跌的影響,航空煤油進口價格的下跌值已跌過紅線,燃油附加費隨之進行調整,屬于規定動作。
受國內油價格罕見七連跌的影響,11月5日起,國內航線燃油附加費征收標準調價:800公里(含)以下航段每位旅客燃油附加費由50元降為40元,800公里以上航段每位旅客燃油附加費由110元降為70元。
11月4日,記者從鄭州機場獲悉,自11月5日起,鄭州機場執行新的燃油附加費標準且部分航線雙“十一”有優惠,其中,鄭州往返曼谷、雅加達、首爾等地僅需千元。
自11月5日起,鄭州機場執行新的燃油附加費標準。
11月4日,記者從鄭州機場獲悉,自11月5日起,鄭州機場執行新的燃油附加費標準且部分航線雙“十一”有優惠,其中,鄭州往返曼谷、雅加達、首爾等地僅需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