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今世界各國,保持高速增長,只是一定歷史時段內的事情。正視并允許速度適度回調,正是適應新常態、尊重經濟規律、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和理性選擇
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和召開時,不少人認為中央會對經濟增速提出要求。但關于經濟工作會議的權威報道中,并沒有涉及2015年的具體增速目標。至今,有些人還是念念不忘以前的高速增長,認為應該采取一些刺激措施提升經濟增速。
縱觀當今世界各國,保持高速增長,只是一定歷史時段內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今年的實際增速還是明年的預期增速,都將低于以往或者與之持平。正視并允許速度適度回調,正是適應新常態、尊重經濟規律、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和理性選擇。
中國經濟以高于世界和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高速增長,已經持續了多年。曾經長期維持兩位數,后又延續了多年的“保八”。不僅速度長期在世界范圍內領先,總量也已經居世界第二,并非多年前可比。比如,2012年、2013年,我國GDP增速都是7.7%,但2013年的凈增量剔除價格因素后多增了約3000億元。而2009年,增速為9.2%。就增速來看,2013年的7.7%雖然明顯低于2009年9.2%,但就凈增量而言,2013年卻大大高于2009年。所以,如果今年比去年、明年比今年,增速或降低零點幾個百分點,但由于基數擴大,凈增量反而會越來越大。
同時還應該看到,長期以來,我們在努力爭取較高增速且使其盡可能維持較長時間的過程中,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一方面粗放生產經營導致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增長點又相對集中在房地產、汽車、冶金等少數領域,且存在因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債務增加導致潛在金融風險加大、資源環境遭到破壞等諸多問題。因此,中國經濟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這既是發展進程中的必經階段,也是針對存在問題主動調整的一種必然選擇。
一直以來,一些學者和管理部門常強調經濟增速不能低于多少多少、否則就如何如何,如影響就業等等。這樣的說法其實是缺乏經濟學理論和實踐支持的。從核算角度看,如果總產出是100,中間投入是80,增加值就只有20。如果提高效益、減少中間消耗,總產出90,中間投入只有60,增加值就是30。雖然30是20的1.5倍,可因為效益提高、消耗降低,這樣的速度并不會帶來就業的增加。但我們不能因此不去提高效益。2013年經濟增速為近年來最低,但安置城鎮就業卻為歷史之最,也表明兩者間并沒有線性關系。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增速都比我們低,難道這些國家的新增就業都長期絕對下降嗎?應該不會。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就業與增速簡單捆綁。特別是,當前存在的就業問題主要是需求結構不對稱。這應該通過調整結構、改進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加以解決。
多年來,我們在發展中重視增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存量。GDP是增量,增量增大的過程如果過多地消耗了存量,比如把一座剛建好的樓房推倒重建,增量有了,但存量卻增加有限。而為了維持高速度,不得不靠賣地增加財政收入,增加了收入又去搞重復投資;居民雖然增加了收入,但收入水平卻與房價水平越差越大,因而降低了包括購房在內的實際購買力。這樣的速度還不如不要。所以,我們一是應該允許速度低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多一些,形成多點支撐的局面;二是努力調整結構、提質增效,既促使現有存量保值增值,又提高增量的質量;三是提高增量分配中居民收入的比重,控制房價,改善民生。這樣,遠比不擇手段地確保零點幾個百分點更有實際意義。(經濟日報記者 潘璠)
G20杭州峰會的聯動主旨,眼下起碼有雙重意義:第一,全球需求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作為G20主席國,中國有責任倡議和推動聯動式發展納入G20議題。可以預言的是,一個開放透明的全球治理體系,一個著眼全球經濟中長期增長的聯動框架,必將從天堂杭州,光照寰宇。
4月28日,鄭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省會城市一季度GDP增速超過10%的有3個,分別是貴陽增長12%、海口增長10.6%、杭州增長10.3%;增速超過9%的有4個,分別是合肥增長9.7%、南昌、西寧均增長9.5%,鄭州增長9.2%,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七,比去年同期前移5位。一季度,鄭州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6.4%,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名列第四,比去年同期前移16位,排在鄭州前面的分別是蘭州增長27.2%、福州增長20.9%、石家莊增長17.3%。
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表示,去年中國經濟增速盡管有所放緩,但是放在全球這個坐標系上看,可用“鶴立雞群”來形容,而且總體“氣質”仍然很好。
中國經濟正處于全面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按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說法就是面臨發展的“歷史關口”。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三季度經濟增速6.9%,為2009年來首度破7。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2968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只要堅定發展信心,珍惜和充分利用發展機遇,確保政令暢通,經濟發展的具體舉措得到落實,就一定能夠形成團結和諧、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各地各部門須鉚足干勁、主動作為,狠抓政策落地、落實,不能有絲毫的動搖、些許的懈怠 “中國經濟脈搏是穩定的。”重溫鄧小平同志的警句,穩增長、促改革重擔在肩,促發展紅利惠及民生的任務時不我待。
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增速較3月份的5.6%,回升0.3個百分點。得益于前期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漸顯現,盡管外部經濟形勢低迷,新興經濟體普遍增速放緩,但中國經濟依然處于中高速合理區間。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平穩,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同比增長7.0%,環比增長1.3%。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66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其中住宅投資增長5.9%。
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他表示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在7%左右,引發國際社會強烈關注。
中國經濟經過新世紀頭十年的超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10.48%)后,從2011年起經濟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為9.3%,2012年為7.7%,2013年為7.7%,2014年為7.3%或7.4%)。三期疊加中第三點即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相比較,層次低很多。
用新常態的視角瀏覽今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會發現很多新亮點,最大的亮點是:經濟增速放緩至7.4%,但是并沒有滑出保就業的下限。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穩定的就業支撐著人們的消費預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5%,超過投資。
我國經濟今年下行壓力較大,但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內,“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已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特點。(中國經濟網網友 沙曉樂)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ce.cn(#改為@)。
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刊文《適應經濟新常態七舊心態要改》指出,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習近平提出“新常態”后,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經濟與社會等多重矛盾相互交織,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進入到了中高速階段。我國經濟正在逐步轉換增長動力,逐漸轉入創新驅動型的新常態經濟,經濟增速的適度回落,為科技創新留出時間、騰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