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2月23日,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黎璐提著特意為弟弟張靜準備的西裝等在手術室外,他說,弟弟還很年輕,不想按老習俗讓他穿壽衣,所以特地買了一套西裝,等完成器官捐獻手術后給他穿上。
新疆網訊 翻看著手機,張黎璐的眼睛定格在弟弟張靜的照片上。“他留下來的照片實在太少。”12月23日,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黎璐在重癥監護室外,等待張靜去完成器官捐獻手術。
此時此刻,就在一墻之隔的手術室里,受捐的五名病人正在等待機會。
12月15日,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癥監護室,罹患腦瘤、年僅22歲的新疆農業大學大學生張靜被宣布腦死亡。張靜的家人隨后決定捐獻張靜的器官。
昨日9時40分,距器官配對手術還有一個多小時,張黎璐早早來到了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癥監護室門外。而手術室外,已圍滿了不同病人的家屬。
10時32分,躺在重癥監護室的張靜被醫護人員推往手術室,一見弟弟,張黎璐跨步上前,緊緊握住他的手,沿著走廊一直送到手術室的盡頭。
11時左右,手術剛開始,張黎璐轉身詢問記者:“知不知道附近哪兒有洗衣店,昨天買的新襯衣沒有熨,手術結束時想給弟弟嶄嶄地穿上。”
距離手術結束還有一小時左右,新襯衣、新西裝、新皮鞋……張黎璐按照四川老家的習俗,給走的人備了一身新衣。
事情發生至今,作為大哥的張黎璐沒有流過一滴淚,但住在醫院的日子他總睡不著,“昨晚夢見爸爸和弟弟小時候,我給弟弟喂了一顆青葡萄,把他酸得跳腳。”他說。
15時30分,手術結束,張黎璐替弟弟換上了一身新衣。
“弟弟的追悼會預計周五會在農大舉行。”邊整理著張靜的衣服,張黎璐邊對記者說。
昨日,張靜捐獻了兩只腎臟、一個肝臟和兩只眼角膜,其中腎臟、肝臟被用于救治三名肝腎疾病的重癥患者,眼角膜用于救治兩名眼病患者。
至此,張靜成為新疆開展人體器官捐獻以來的第六例捐獻者,截至今年11月,全疆已有700余人自愿登記捐獻器官。(記者 周坤 李曉青 魏向陽攝影報道)
得知有器官捐獻一事時,楊先松的家人在悲痛之余,一致同意捐出楊先松的器官。截至9月30日,今年全省共實施人體器官移植手術746例,比去年全年多153例,其中公民逝世后捐獻器官手術達639例(2015年407例),占人體器官移植的大頭。
40多歲女士身患尿毒癥,一邊是一周兩次的血液透析,一邊是三個孩子的生活起居,瘦弱的丈夫到處打工強撐著貧苦的家。經過配型,李女士可以接受父親的腎源,因為擔心李女士情緒激動,家人只是告訴她有合適的腎源可以接受腎移植,并未告訴她腎源是父親的。
王中奎夫婦在醫院守候了6天,兒子的傷情依然被診斷為“不可逆”。作為一名長期堅守在器官移植一線的權威醫生,楊洪吉估算,四川目前登記在冊的等待腎移植的患者超過了4000例,等待肝移植的患者超過150例。
9月6日,年僅24歲的白領小丁從位于長寧區福泉路的公司下班,坐地鐵回到周浦住地時遭遇歹徒搶劫,被棄于人員稀少的通道內,被發現時已經是案發后30小時。
他喜歡中國,做了杭州女婿;妻子王女士說,丈夫馬克是個幽默且很有愛心的人,曾兩次自己掏錢前往秘魯支教。
河南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秘書長任義德表示,捐獻遺體和器官是彰顯社會文明進步的高尚行為,捐獻者為他人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奉獻了自己,也為醫學事業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據《明鏡》報道,一名來自英國的嬰兒在出生74分鐘后便死亡,其父母決定將嬰兒的器官捐獻。
2015年1月1日起,中國把停止利用死囚器官開展器官移植手術,作為最新的目標,來自公民自愿捐獻的器官,將成為我國器官移植手術的最主要器官來源。夏強認為,以仁濟醫院為例,現在能做的就是加強器官捐獻的動員力度,提高公民自愿捐獻率,以及開展親屬間的活體移植。
在哈醫大四院重癥監護室,4歲的小林躺在病床上,已陷入深度昏迷,雙肩仍不停抽動著。想到兒子的器官要捐獻出去,張雙雙把兒子的手攥得緊緊的,那是疼了4年的兒子啊……目前,配型工作正在進行中,小林的器官可能被移植到全國各地有需要的孩子身上。
題:內蒙古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期待“捐有所值”1990年2月,身患肝癌已經奄奄一息的劉其端在北京朝陽醫院留下遺言,他要把自己的遺體制成骨骼標本捐獻給內蒙古醫學院。
這一選擇,讓人看到來自平常人的奉獻精神和不凡善舉,這同樣是破解器官捐獻難題的重要建構力量。以此不難發現,靚靚父母做出的這一選擇,讓人看到來自平常人的奉獻精神和不凡善舉,這同樣是破解器官捐獻難題的重要建構力量。
自己可能將不久于人世,孔振宇希望用自己的生命幫助更多的人。
得知自己可能將不久于人世,孔振宇提出了捐獻器官的想法,希望用自己的生命幫助更多的人。 簽志愿書那天,雙手已經使不上勁的孔振宇在父母的幫助下,歪歪斜斜地寫下自己的名字,接著開心地笑了。
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