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更高層次上促進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進一步通過改革創新打破種種看得見、看不見的壁壘,著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充分調動兩種資源,用市場的力量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全面流通、合理布局,將發展潛力挖掘出來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承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同比增長22.3%和31.5%。在全球總需求不振、國際市場擴容受限、國內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變化的不利條件下,這一成效令人振奮。聯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可以看出,更好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提升區域經濟的質量和水平,對于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動力和活力,為轉變發展方式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回旋余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義。改革開放30多年來,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有序實施,區域發展不平衡明顯改善,區域增長格局發生重大轉變,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不斷涌現。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備受國內外矚目和認同,并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完成經濟增速換擋、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之重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困難和風險亦前所未有,這都要求我們在更高層次上促進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進一步通過改革創新打破種種看得見、看不見的壁壘,著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充分調動兩種資源,用市場的力量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全面流通、合理布局,將發展潛力挖掘出來。
據了解,京津冀在短短數月內就對交通一體化、產業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逐一破題,每一項打破壁壘的舉措都會釋放相應的改革紅利。自7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檢驗檢疫局正式實施檢驗檢疫一體化后,僅5個月內就為區域內企業節省通關成本近千萬元。再看“一帶一路”,向內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向外則面向亞太、跨越大洋、聯通全球,既能實現東西互濟,助推內陸沿邊地區邁向開放的前沿,也有利于拉動外部需求,被認為是我國未來10年的重大政策紅利,對沿線各地、各國都是重大利好。
歷史和現實表明,通過優化空間格局深挖新的增長動力,是一條可行的、正確的道路。完成下一階段的發展重任,一是重在協同。各地需真正在協調發展、共同發展上下功夫,摒棄以往各自為政、以我為主的思維慣性,加強“一盤棋”的考量,通過改革創新完善區域政策、消除發展癥結,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全面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二是需擺正心態。經濟社會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要順勢而為、科學發展。靠行政命令不行,靠大干快上也不行,必須有耐心、有定力,結合“新四化”進程,做出可持續的制度安排,釋放強勁的活力、持久的動力。此外,還需跳出經濟搞經濟,重視社會管理、生態環境、文化繁榮等軟實力的提升,營造有利于發展的環境氛圍,全面打破阻礙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天花板”,在更大更優的空間格局內,實現中國經濟的新跨越。(經濟日報評論員)
習近平一直高度重視經濟工作,在不同場合多次就做好經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7月27日上午,河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在鄭州開幕,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潤兒代表省政府,向會議報告了2016年上半年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下半年政府重點工作。
7月11日,省長陳潤兒在鄭州主持召開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會,聽取經濟運行情況匯報,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研究下半年重點工作安排。他強調,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要正確認識形勢,把握工作重點,著力穩增長保態勢、調結構抓轉型、防風險促穩定,確保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實現。
工作重點三:落實企業減負 全面優化過剩產能,厚植發展新動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全面落實企業減負。
2015年3月6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做客新華訪談2015全國兩會特別節目,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經濟發展新亮點。兩個“中高”、兩個引擎非常重要,通過這兩個引擎讓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有信心。
上述變化說明黨中央對經濟新常態的判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階段性變化內涵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做好新時期經濟工作的指針。 答: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獲得了海量數據,我們將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開發利用好這些成果。
會議深入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認真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全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尤其是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系統性闡述,提出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新常態時期是我國經濟邁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時期,新常態時期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已從“高速增長”變為“創新驅動”與“結構調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發展環境和條件出現很多趨勢性變化。會議作出回答——“必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領導同志,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政協有關領導同志以及中央軍委委員等出席會議。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堅定沉著,統籌施策,引領中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間,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7月底,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申,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告別了簡單粗放、不可持續的舊模式,我們所要適應的經濟新常態,就新在“質量更好,結構更優”,這是中國經濟適應階段性發展特征和運行規律的必然選擇。堅持改革精神、底線思維,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以沉著冷靜的大國定力辦好自己的事,中國的發展將繼續造福自身、惠及世界。
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新常態,依靠改革創新和創造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著力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就是對全球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最大的貢獻。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5年經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