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農歷的馬年。這一年,中國經濟增長雖然“換擋降速”,但是改革“快馬加鞭”。從數量發展到質量發展、從投資驅動到消費拉動、從增長奇跡到常規平穩,新常態成為描繪經濟發展的關鍵詞。
用新常態的視角瀏覽今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會發現很多新亮點,最大的亮點是:經濟增速放緩至7.4%,但是并沒有滑出保就業的下限。國務院參事姚景源:
今年是中國就業壓力最大的一年,當初我們絕大多數人最沒底的就是就業。如果講2014年中國經濟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我認為就是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有了就業大家才能有收入。有了收入才是擴大消費的前提。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穩定的就業支撐著人們的消費預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5%,超過投資。
15秒鐘,成交1679萬。兩分鐘超過了10億,38分鐘突破100億。
這是今年雙11天貓成交數據的變化。當天,天貓成交額超過570億元,在世界記錄上也是第一次。電商崛起的背后,經濟學家更看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的增長。姚景源:
570億,應當說是一個天量數據。在他背后有近900多萬家網店。上百萬快遞的人員。產業結構由于創新而發生變化,服務業迅速的發展,上百萬人新加入這個行業,就業得到充分滿足。
青巖劉村,浙江義烏市郊一個普通的小村莊,聚集起全國各地1萬五千多名年輕人、2800多家網店和近30家快遞公司,被稱為網店第一村,類似的“淘寶村”正迸發出轉型升級的活力,要說今年經濟的另一大亮點,就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GDP占比擴大到46.7%,高出第二產業2.5個百分點。
經濟新常態產生水落石出的效果:就業目標完成,第三產業崛起亮點頻出,但是,制造業回落過快,是否影響穩增長?結構進入新調整,二三產業如何均衡?類似的經濟深層次矛盾、以及由此帶來的挑戰也暴露于前。
浙江溫州是制造業的活躍區域,打火機行業曾是溫州制造業的火種,如今卻正在萎縮:原來500多家打火機企業,現在萎縮成不到120家。溫州市打火機行業協會會長黃發靜介紹:
這當中能夠好生存的,有業務的,比較正常的企業,應該只有60家。
制造業衰退,帶來資金的轉移。在溫州市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每天都有老板尋找可投資的項目,服務中心董事長黃偉健說,溫州老板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最近有什么好項目可以投資:
在我這里登記了200多億的資本,在尋求項目尋找出路。
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也就是PMI繼續回落,創出8個月新低。制造業萎靡,人口、資源正在從制造業轉向第三產業,冰火兩重天,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提醒:第二產業快速下滑,長期來看,僅靠第三產業并不能完全彌補就業的放緩。
對第二產業經濟下行的風險我們不能忽視。中國畢竟是一個人口大國,不可能依賴一個單純的產業去解決整體就業的問題,第二產業,三產并舉,才能達到整體的就業新常態。?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算了一筆賬,他說,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比第二產業要低得多:
上海是全國服務業最發達的地方,但是,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上海地區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70%,全國來看就更低了。
資源配置如何優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此的解讀很直白,他說,只需要做好一件事:
我想只有一句話就夠了,就是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只要真正的把這句話落到實位,這就是最好的政策。
值得肯定的是: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放緩成為共識,也為市場起決定作用創造了條件。只有政府的GDP考核機制被弱化,才能有效遏制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沖動,這也是主動適應新常態的迫切要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從九個方面闡述了新常態的變化,三駕馬車被率先提到。順序依次是消費、投資和出口,這與今年前三季度他們對GDP的貢獻率排位恰好一致。對消費的描述還頗有新意: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這顯然是對內需的再平衡,但是,消費拉動是個慢工,需要時間。現階段,投資依然是“一根定海神針”,不過,投資金誰來投、怎么投、投向哪里,卻大有講究。
新常態的特征,正有效改變并改善中國的投資結構。以往過熱的商品房投資,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投資,和產能過剩的低水平重復投資逐步減速;但市場和公共需求十分旺盛的棚戶區改造、環保、節能、新能源、綠色產業、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依然強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為,新常態下,投資應該集中于促進消費長期增長的基礎設施、教育、文化、醫療保健、節能等領域:
投資要特別投向那些能夠拉動居民消費的領域,有些領域如果沒有投資的話,公共消費的環境難以改善,消費也上不來,所以要通過擴大投資來引導和擴大消費。
新常態的背景下,消費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權重越來越大。有權威機構預測:明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50%,并維持逐年增長的趨勢。在初級消費基本滿足后,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在中國市場上激發出一波接一波新的消費熱潮:比如互聯網經濟帶來的信息消費,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知識、文化和娛樂消費,緊跟世界新潮流的綠色消費、健康和保健類消費,都漸次成為市場亮點。
恰恰是新常態的特征,促使投資與消費在市場中形成良性互動,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來自于市場,它為中國經濟的下一輪增長,不斷尋找著新的動力。李楊分析:
以前投資服務于投資,自我循環,一項投資導致更多的投資。這是最壞的投資,肯定不行。下一輪新的動力還在找,還沒有確定。
G20杭州峰會的聯動主旨,眼下起碼有雙重意義:第一,全球需求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作為G20主席國,中國有責任倡議和推動聯動式發展納入G20議題。可以預言的是,一個開放透明的全球治理體系,一個著眼全球經濟中長期增長的聯動框架,必將從天堂杭州,光照寰宇。
4月28日,鄭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省會城市一季度GDP增速超過10%的有3個,分別是貴陽增長12%、海口增長10.6%、杭州增長10.3%;增速超過9%的有4個,分別是合肥增長9.7%、南昌、西寧均增長9.5%,鄭州增長9.2%,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七,比去年同期前移5位。一季度,鄭州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6.4%,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名列第四,比去年同期前移16位,排在鄭州前面的分別是蘭州增長27.2%、福州增長20.9%、石家莊增長17.3%。
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表示,去年中國經濟增速盡管有所放緩,但是放在全球這個坐標系上看,可用“鶴立雞群”來形容,而且總體“氣質”仍然很好。
中國經濟正處于全面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按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說法就是面臨發展的“歷史關口”。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三季度經濟增速6.9%,為2009年來首度破7。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2968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只要堅定發展信心,珍惜和充分利用發展機遇,確保政令暢通,經濟發展的具體舉措得到落實,就一定能夠形成團結和諧、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各地各部門須鉚足干勁、主動作為,狠抓政策落地、落實,不能有絲毫的動搖、些許的懈怠 “中國經濟脈搏是穩定的。”重溫鄧小平同志的警句,穩增長、促改革重擔在肩,促發展紅利惠及民生的任務時不我待。
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增速較3月份的5.6%,回升0.3個百分點。得益于前期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漸顯現,盡管外部經濟形勢低迷,新興經濟體普遍增速放緩,但中國經濟依然處于中高速合理區間。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平穩,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同比增長7.0%,環比增長1.3%。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66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其中住宅投資增長5.9%。
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他表示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在7%左右,引發國際社會強烈關注。
中國經濟經過新世紀頭十年的超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10.48%)后,從2011年起經濟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為9.3%,2012年為7.7%,2013年為7.7%,2014年為7.3%或7.4%)。三期疊加中第三點即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相比較,層次低很多。
縱觀當今世界各國,保持高速增長,只是一定歷史時段內的事情。正視并允許速度適度回調,正是適應新常態、尊重經濟規律、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和理性選擇。一直以來,一些學者和管理部門常強調經濟增速不能低于多少多少、否則就如何如何,如影響就業等等。
我國經濟今年下行壓力較大,但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內,“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已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特點。(中國經濟網網友 沙曉樂)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ce.cn(#改為@)。
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刊文《適應經濟新常態七舊心態要改》指出,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習近平提出“新常態”后,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經濟與社會等多重矛盾相互交織,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進入到了中高速階段。我國經濟正在逐步轉換增長動力,逐漸轉入創新驅動型的新常態經濟,經濟增速的適度回落,為科技創新留出時間、騰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