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0日電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堅定沉著,統籌施策,引領中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間,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7.4%,7.5%,7.3%……合理區間,起伏甚微,態勢良好,今年前3季度中國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全年經濟走勢大局已定。
數字背后蘊深意。從定向調控到結構優化,從創新驅動到內需發力,2014年中國經濟穩步前行,亮點頻現,呈現出一系列新變化新態勢,開創出新氣象新格局。
2014,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縱觀全球,發達國家經濟復蘇勢頭并不明朗,世界貿易投資格局變化不定,債務風險沒有完全得到解決,區域動蕩給世界經濟增加諸多變數。
審視國內,產能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加大……舊矛盾與新問題交織,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
一季度中國經濟遭遇“倒春寒”:增速跌入6個季度的谷底,實體經濟成本高企,房地產交易量價齊跌,“三駕馬車”拉動乏力……
一時間,各種議論不絕于耳——出臺強刺激政策還是加快人民幣升值?放緩改革步伐還是推遲轉型升級目標?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
4月25日,春意漸濃。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要堅持現有政策基調--會議向海內外傳遞出堅定的信心。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審視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保持戰略定力,對我國經濟正在進入新常態的判斷由醞釀逐步趨于成熟。
10多天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工作時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7月底,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申,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
這是高瞻遠矚的戰略判斷,這是沉著冷靜的深刻洞察。
新常態意味著新考量——
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二戰后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13個。
改革開放30多年間,我國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續增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可以永遠保持每年10%的增長速度,即便是中國。”美國《時代》周刊說。
新常態蘊藏著新跨越——
長期以來,作為拉動經濟的“火車頭”,我國制造業發展迅速,但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潛力亟待釋放。
新常態催生著新動力——
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用深化改革的辦法破解經濟發展中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通過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審時度勢,謀定后動。
7月29日,盛夏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研究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
這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客觀闡釋——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這是新常態下經濟工作的戰略取向——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準確把握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結合點。
迎接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從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到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從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到積極穩定對外貿易,從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到增加民生保障有效供給,一系列新思路新決策,為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新動力。
走過春華,迎來秋實。盤點一年來中國經濟走勢,新常態下不斷涌現新亮點,夯實了人們對中國經濟航船平穩前行的信心。
前3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于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
12月5日,歲末之時。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15年經濟工作。
會議強調,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為明年和今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動力充沛,發展前景光明。”——這是中國以自身實踐對世界作出的自信宣示。
(本文引自《樹立發展信心 堅定改革決心——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述評》)
習近平一直高度重視經濟工作,在不同場合多次就做好經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7月27日上午,河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在鄭州開幕,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潤兒代表省政府,向會議報告了2016年上半年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下半年政府重點工作。
7月11日,省長陳潤兒在鄭州主持召開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會,聽取經濟運行情況匯報,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研究下半年重點工作安排。他強調,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要正確認識形勢,把握工作重點,著力穩增長保態勢、調結構抓轉型、防風險促穩定,確保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實現。
工作重點三:落實企業減負 全面優化過剩產能,厚植發展新動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全面落實企業減負。
2015年3月6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做客新華訪談2015全國兩會特別節目,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經濟發展新亮點。兩個“中高”、兩個引擎非常重要,通過這兩個引擎讓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有信心。
上述變化說明黨中央對經濟新常態的判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階段性變化內涵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做好新時期經濟工作的指針。 答: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獲得了海量數據,我們將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開發利用好這些成果。
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義。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備受國內外矚目和認同,并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會議深入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認真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全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尤其是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系統性闡述,提出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新常態時期是我國經濟邁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時期,新常態時期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已從“高速增長”變為“創新驅動”與“結構調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發展環境和條件出現很多趨勢性變化。會議作出回答——“必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領導同志,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政協有關領導同志以及中央軍委委員等出席會議。
告別了簡單粗放、不可持續的舊模式,我們所要適應的經濟新常態,就新在“質量更好,結構更優”,這是中國經濟適應階段性發展特征和運行規律的必然選擇。堅持改革精神、底線思維,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以沉著冷靜的大國定力辦好自己的事,中國的發展將繼續造福自身、惠及世界。
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新常態,依靠改革創新和創造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著力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就是對全球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最大的貢獻。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5年經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