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東西方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通道,曾為中華文明走向世界做作出了重要貢獻。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應邀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提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賦予“海上絲綢之路”以深化改革開放、建設海洋強國、構建和平外交戰略的時代內涵,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并走向世界。
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路徑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關系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在新形勢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把改革開放推向全面深化的新階段,顯示了黨中央繼續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的堅定決心;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是中國夢所蘊含的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路徑。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作為深化改革開放的國家戰略重要布局,是新形勢下我國以新的方式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海上絲綢之路”將充分利用海洋的連通性、流動性和廣布性,采用與東盟國家攜手合作共建的方式,在世界走向中國與中國走向世界的雙向互動過程中,與東盟各國以及沿路各國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走好友好交流之路、海上商貿物流之路、互聯互通之路、產業投資之路、海上合作之路、旅游觀光之路、資金流通之路、人文交融之路。
共建海上絲路,不僅深化了中國—東盟互利關系,促進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形成,而且還將重新打通阻滯多年的亞歐經濟動脈,將中國、東南亞、西亞、北非乃至歐洲聯結起來,構建起一個海上“連通東盟、南亞,甚至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市場鏈,形成覆蓋數十億人口的共同市場”的全方位開放格局。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將以其深化改革開放的獨特作用推動中國夢的實現并走向世界。
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舉措
作為一個海洋面積占陸地面積三分之一的海洋大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海洋強國應屬題中應有之義。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全球范圍的“藍色圈地運動”高潮迭起,海洋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比重,海洋安全也在國防和軍事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海洋方面的主權糾紛和問題處置直接影響著我國的外交關系。在這樣的背景下,“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意義尤為重大。
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戰略舉措:通過共同建設,我們將在發展國際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基礎上,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在海洋科學、技術、管理方面的前沿成果和先進理念,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帶動和促進海洋經濟轉型升級,使海洋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通過共同建設,我們將積極參與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海洋秩序,積極參與國際海洋環境污染治理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海洋可持續利用和發展;通過共同建設,我們將在推進海上互聯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海上旅客和貨物運輸以及海洋經濟等方面加強國際交流與溝通,尋求和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實現國與國之間的和諧相處、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在共同建設進程中,我們將借助于我國傳統的“和”文化理念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以和平、合作、和諧的新“海洋觀”,推動海上共同安全和海上共同利益的和平戰略,建設海洋強國,推動世界的和諧發展。
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實施和平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
古時鄭和七下西洋,無論沿途國家大小,均采取普遍平等的公平政策進行商貿交易與文化往來,從未以強凌弱。鄭和下西洋不僅證明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具有商貿作用,還印證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有的只是中華“和”文化的傳統。今天,黨的十八大報告在我國外交政策上突出了“合作共贏”的外交方針,既是對中國古代“和”文化的傳承,又是以全球視野和大國情懷,將“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外交傳統與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有效結合,倡導“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以“和”的文化理念引領中國和平崛起、和平發展,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外交戰略,而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是實施這一戰略的重要組成。
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構想和布局來看,就是要在促進更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形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中國連接東亞、西亞、南亞、北非、歐洲海洋交通運輸網絡,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實現區域大合作,為沿途各國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是中國重視周邊外交和“睦鄰、安鄰、富鄰”政策的延續,充分體現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以“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的方式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蘊含著我們勇于擔當的大國責任,推動世界“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在合作共贏中維護共同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大國情懷;借助于“和”理念的歷史符號,以“和”為魂,以和平、友誼、合作、發展為要義,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與東盟國家及沿線國家共建共贏的合作進程中,把“海上絲綢之路”打造成為和平共處的和平之路、穩定暢通的安全之路、情感相依的友誼之路、互助共贏的合作之路、持續共贏的發展之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必將實現于同世界各國人民追求發展繁榮的世界夢的交相輝映之中。
(梁穎 作者系廣西大學黨委書記)
推介會前,中國旅游代表團舉辦了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圖片展,來自各地的代表在展臺上發放宣傳資料、展示地方形象、介紹旅游產品,與加拿大當地旅游業代表進行了熱烈交流和洽談。
推介會前,中國旅游代表團舉辦了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圖片展,來自各地的代表在展臺上發放宣傳資料、展示地方形象、介紹旅游產品,與加拿大當地旅游業代表進行了熱烈交流和洽談。
1991年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員30余人,興奮地親眼目睹了久違的遺跡,并留下了目前九日山最新的、也是唯一的一方英文石刻。“福建具有濃厚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底蘊,這不僅是福建重要的文化品牌,同時也成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的歷史記憶。
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局長馬米什向記者介紹了構筑“埃及夢”的兩大基石:蘇伊士運河區發展計劃、開鑿新蘇伊士運河計劃。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公共關系負責人哈立德·阿克拉米告訴記者,中國在基建方面的優勢將幫助埃及“筑夢”。
——“海上絲綢之路:價值理念與時代內涵”圓桌會議側記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11日在福建泉州開幕。在福建泉州德化縣的一家陶瓷出口企業,工人們把雕刻好的日用瓷模坯擺放好,準備送進烤爐燒制(2014年4月10日攝)。
圖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發表主旨演講。中國網記者 鄭亮 攝 中國網泉州2月12日訊 (記者 郭素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高峰論壇2月12日在福建泉州舉辦,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出席并發表主旨演講。
2月11日至12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舉行。
中國并沒有把菲律賓排除在“海上絲綢之路”計劃之外。
菲律賓GMA新聞網14日引述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的聲明說,中國并沒有把菲律賓排除在“海上絲綢之路”計劃之外。美國《華爾街日報》本月10日報道稱“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跳過菲律賓”,并稱“中國官方地圖顯示,這條路線明顯跳過菲律賓”。
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亞洲四國之行圓滿結束,先后對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和印度進行國事訪問。《印度教徒報》9月17日報道:到訪印度之前,習近平先后訪問了印度洋上的馬爾代夫和斯里蘭卡,這也是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藍圖的組成部分。
作為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主題國,新加坡已經做好了準備,即將在中國南寧向世界展示獅城風采。” 林勛強表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非常及時的倡議,可以促進中國與東盟之間實現更好的互聯互通。
千百年來,遙遠浩瀚的大海沒有成為中國—東盟人民交往的阻礙,反而成為連接各國人民的友好紐帶。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快速發展,對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海關、檢驗檢疫、金融、港口、物流等相關領域的服務配套提出了新要求。
綜合報道,當地時間9月13日,第七屆中國—東盟智庫戰略對話論壇暨首屆中國—新加坡經濟走廊智庫峰會在廣西南寧閉幕。來自中國、東盟十國以及印度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官員和企業代表參加此次論壇,共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新加坡經濟走廊”的建設議題。
8月28日,“啟航——海上絲綢之路特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幕。包括瓷器、絲綢、陶器、香料、玻璃器等多個門類的近300件海上絲綢之路遺存珍品28日亮相濟南,再現了海上絲綢之路開辟、發展、繁榮、復興的歷史歷程。
昨天,由國家文物局等主辦的“直掛云帆濟滄海——海上絲綢之路特展”在首都博物館落下帷幕,來自全國51家博物館的350件館藏文物薈萃一堂,3個月的展期吸引了超過20萬游客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