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 今天下午,北京郵電大學國際學院院長、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曉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以“維護網民合法權益、大力懲治網絡侵權”為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李欲曉表示,目前我國網絡立法在基礎設施、執法人才儲備以及網絡環境下公民的權利統籌和意識培養方面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網絡立法要善于借鑒“最佳實踐經驗”。
目前中國已經有200多部關于網絡的法律規定,最高法的《規定》近日也已出臺,李欲曉首先肯定了我國在網絡立法上取得的進步。但他也表示,就目前立法進程而言,中國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我國互聯網在安全性、基礎的研發和創新能力方面先天不足,這直接影響了立法與執法過程中的操作性。因此,對一個事情的判斷就會存在不同點,而這些不同點可能是由于技術上的差異而產生;第二,這套面向整個網絡空間的立法、執法和司法的體系,在具體執法過程中,基于網絡環境下會有一些變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基本人才儲備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第三,不管是傳播還是人身權利或者說財產權利進行明確界定的時候,我們對于公眾在網絡環境下各種各樣權利統籌的考慮,包括公民在網絡環境下執法或維護自身權利意識的培養,和國外仍有很多的差距。
面對與國外的差距,李欲曉認為,在完善我國網絡立法的過程中,并非每一步都要跟國外亦步亦趨地往前走。現在在探討互聯網治理時經常講“最佳實踐經驗”,也就是說某個地區或者某個方面的案例,可能成為大家共同效仿的管理模式或者共同效仿的治理模式。因此,我們在這立法、執法過程中,要善于發覺這些不管是本地的甚至國外的最佳實踐,然后拿它和我們的實際情況做比較,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東西。同時我們要加強對公眾意識和技術保障能力的提升,促進我國網絡立法和執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徐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