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陳少峰。
人民網北京10月15日電 今天,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染了銅臭氣。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就此,人民網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陳少峰。他認為,習近平講話對于文藝工作者是一種鞭策和激勵,讓他們更多地把心思放在文藝創作自身境界提升上,在創作前考慮文藝作品自身的內在價值,而不是一切“向錢看”,向市場看。
習近平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就此,陳少峰認為,有一段時間我們很重視文藝作品的市場化,過于急功近利導致出現一些偏差,目前文藝工作發展需要把文藝自身的追求和市場結合更好。習近平講話鞭策文藝工作者在創作時,要考慮到文藝作品自身的藝術性、思想性的內在價值和追求。文藝創作者是文化的推動者、傳播者,在創作之前,不能就從媚俗和迎合市場的角度考慮,而應考慮創作市場化運作之后帶來的社會影響,文藝作品涉及到對未來一代人和大眾的精神影響,不能等到投入市場之后,發現太低俗,對青少年帶來不好的精神影響,要有一種價值觀的自我認識。
陳少峰談到,文藝如果不貢獻精神價值只創造經濟價值,就和一般商品就沒有區別。文藝有其獨特性,那就是滿足精神價值。文藝的貢獻主要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提升人民的精神需求,二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其中,精英文化偏向提升需求,大眾文化偏向滿足需求。文藝創作不是孤芳自賞,要面向社會,面向讀者,提升受眾的精神層次,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同時,從功能上講,文藝工作具備了市場化的條件,文藝創作要達到雅俗共賞,不能一味走精英路線,也不能完全為別人創作,不考慮觀眾的需求和滿足。從市場的角度看,市場很容易偏向滿足當下的感官需求,這種需求的娛樂性比較強,購買沖動更強,卻往往把握不住分寸。其實,通俗的作品也可以精益求精,讓人們有更大的收獲,有審美和精神的熏陶,老百姓能夠欣賞和提升精神追求,而目前市場上缺乏一些有追求、雅俗共賞的作品。
陳少峰最后談到,文藝工作現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講話對于文藝工作者是一種鞭策和激勵,讓他們更多的心思放在文藝本身的境界提升方面。雖然文藝作品進入市場化正軌,但總體文藝作品缺乏精品,賣得好的東西往往一邊看一邊罵,因此講話對于文藝創作也是很有意義的指導。(朱書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