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項目 資料圖
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簡稱小農水)意在打通灌溉“ 最后一公里”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產糧大縣———山東省商河縣調查發現,投資數千萬元的小農水項目,當地政府宣稱“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正常用”,卻未經使用就大面積報廢。面對這項被指“干涸了民心”的擺設工程,該縣水利部門主管官員竟稱是“省里認可、造福于民的優良工程”。
宣稱能用五十年建成即告報廢
在全國小農水重點縣商河縣鄭路項目區田間地頭,一座座精致的無井房智能灌溉控制機、一行行黃色的出水口整齊排列,這些是2011年4月建成的小農水設施。當地媒體宣稱,小農水實行機井和泵站提水、管網輸水,IC卡在水表上一刷,自家地頭出水口接上軟管就能輕松澆完地,連上學的孩子都可獨自完成。村民告訴記者,當時聞訊都很興奮,盼著從此告別“開著機動車、盤著電線、帶著水泵水管,像搬家一樣澆地”的歷史。
商河縣水務局副局長王金葉介紹 :該縣于2010年7月通過競爭立項,入選第二批全國小農水重點縣,三個項目區分三年實施,覆蓋面積12萬畝,總投資1 .14億元;其中2010年項目位于鄭路鎮,分為泵站提灌和機井提灌,打機井128眼,鋪設地下管道數十公里,總投資3175萬元,覆蓋面積4.1萬畝。縣政府材料稱,該縣小農水項目均按“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正常用”的標準設計和施工。
然而記者在鄭路項目區采訪看到,一處處機井、輸水管、射頻機、給水栓等樣樣齊全的小農水設施,卻因質量問題陷入“建成就報廢的窘態”。
“新打了18眼井,地下鋪了幾千米水管,可是都成了廢井、廢管。”黨家村黨支部書記黨春勝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該村農民拉著記者逐個指看廢棄的機井和淤積生銹的出水口,說剛建成時一刷卡,機井嗡嗡響,就是不出水;個別井出水跟牛撒尿差不多,量小還斷斷續續;另外,地下輸水管到處漏水,“走一路、漏一路”,灌溉根本指不上,建成后就報廢了。
西莊科村村民對記者表示,新打的9眼機井試用了一次,有兩眼井抽幾分鐘就不出水了,抽上來的多半是泥沙,其余幾眼井壓根兒就抽不出水。村黨支部書記陳朝山說,一大摞“一刷就靈”的IC卡,至今沒一戶村民愿意領取。
張墨林村一位張姓村民說,該村12眼機井中,有4眼井漏電,眼看著就廢棄了;試用時有1眼機井剛啟動,就聽見井里“嘭”的一聲悶響,估計是水泵掉井底了,至今沒法撈上來;“井都打得淺,出水量小,后來干脆都不出水了。”
“村民一試用發現新打的4眼機井有3眼不出水,根本不靠譜,等于沒使用就報廢了。”張天鵝村村民告訴記者,空喜一場后,各家各戶只得跟過去一樣,自行架機、布管、扯線,從徒駭河渠道抽水澆地。
根據小農水鄭路項目區建設規劃,大袁家村采用泵站提灌方式。村民說,建在豐收河邊的泵站沒見啟用過,埋在地里的管道不僅沒出過一次水,翻地時還礙事,索性刨出管道扔了。村民引著記者查看多處閘閥井、水表井,說這些井蓋從來沒見打開過。水泥蓋板上的鐵鎖已經銹死,用手一拽,掌心都是銹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