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等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提出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后首度針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提出全面改革路線圖,并給出了改革的時間表。
隨后,單獨二孩、廢止勞教、戶籍、司法、高考、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磅改革陸續啟動。首次作為單獨部分寫進全會決定的軍隊改革也在推進。2013年底習近平在一次會議上指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回避不了的一場大考。
有評論認為,本輪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前所未見。從目前的進度看,中央沒有“放空炮”。
專家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說,當前已經進入到啃“硬骨頭”的改革,不能向后退縮,退縮是沒有出路的。
改革元年
公平正義成推動改革落腳點
“繼鄧小平之后最具有轉型色彩的中國領導人”——今年4月,習近平再次入選美國《時代》周刊全球100位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這份雜志給出上述評語。
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考察的目的地,選在改革前沿的廣東。
他來到深圳蓮花山公園,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
習近平說,“我們來瞻仰鄧小平銅像,就是要表明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他在考察時強調,要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美國《新聞周刊》網站刊文稱,習近平履職總書記后首次離京視察的第一站選擇深圳似乎蘊含深意,與香港接壤的深圳經濟特區一直是過去30年來中國經濟改革的試驗田。日本《外交學者》雜志認為,習近平將自己堅定地置于改革者一邊。
廣東社科院教授丁力對媒體說:“在我看來,習近平總書記首站視察選在廣東,應該是要向外界表明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
今年8月,中國各地進入“紀念鄧小平”時間。
8月20日,七常委集體出席中央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習近平在講話時說,“我們紀念鄧小平同志,就要學習他不斷開拓創新的政治勇氣。”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今年被中國官方稱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在這一背景下,官方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充滿政治宣示的色彩。
就在座談會召開當天,《人民日報》刊發評論,突出鄧小平的“公平觀”:“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
公平正義,已經成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推動改革的落腳點。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認為,無論是戶籍、高考等民生領域改革,還是行政審批、國企等經濟領域改革,均指向民眾反映較多的不公平問題。
對于改革的決心和原則,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已形成共識,并在不同場合表態。
習近平曾表示,中國社會歷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蛋糕”不斷做大了,同時還要把“蛋糕”分好,努力使全體人民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取得進展。
從8月下旬到9月初,李克強在半個月內五次在公開場合強調改革問題。他多次表示改革要實踐“公平”,要讓就業、求職機會公平,讓創業有公平競爭的環境,特別要注重起點公平,也就是教育公平。國務院進行的簡政放權、推動行政審批改革,要讓國企、民企受到同等待遇。
今年3月,張德江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說,中央部署的相關改革舉措,需制定、修改法律或得到法律授權的,要加強研究、盡快啟動,適時安排審議,確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據、有序進行。人大要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俞正聲談到政協工作時指出,政協要針對重要改革舉措貫徹執行和改革任務落實完成情況,積極開展民主監督,坦誠提出建議和意見。要正確對待改革涉及的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及時反映界別群眾愿望訴求。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劉云山表示,中國共產黨推動全面改革,是因為有“自己拿起手術刀”的自覺。在中央黨校2014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劉云山說,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要注意結合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持續改進作風的制度保障。
王岐山在基層考察時說,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要以優良黨風政風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堅強保障。
張高麗在一次活動上引用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話表示,中國改革要迎著晨光實干,不要面對晚霞幻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