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日起,北京市城市特困人員由政府供養。供養內容不僅包括居住、養老、看病、上學,每月還要給零花錢。供養標準不得低于“當地城鎮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表示,此舉在全國尚屬首創,對其他地區有借鑒意義。但政府同時也要考慮財政負擔,并防止造成新的不公平。以下請聽詳細報道:
日前,北京市民政局、市財政局等8部門聯合印發文件,從今年9月1日起,將為“城市特困人員”提供基本生活供養“城市特困人員”基本和原有的城市“三無”人員定義重合,即指持有城市非農業戶籍的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且無法定贍養、撫養、撫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撫養義務人沒有上述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以及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
對此,記者致電北京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解釋,并以北京東城區特困人員為例,介紹了申報流程:“這個文(件)剛制定,還得培訓。明天我們要針對這個文對各個區縣(相關人員)進行培訓。(特困人員)得向所在東城區的哪個街道提出申請,提供居民身份證、戶口本。如果是殘疾人,要提供殘疾證復印件。如果本人有困難,可以請居委會代替他提出申請。申請后,街道會對個人的收入狀況和財產狀況進行核實。核實完,還要進行民主評議。街道會把評審意見交到東城區民政局。調查以后沒有問題的,都可以享受這個政策。”
除了將城市“三無”人員納入供養范圍,此次北京市出臺的《辦法》還提到,供養標準不得低于當地城鎮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據了解,去年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26275元,相當于每月2100多元,而北京市現行城市低保標準為家庭月人均收入650元。這意味著北京市的城市特困人員享受到的平均政府補助將高于低保水平。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表示,政府在制定相關措施時,需要考慮目標人群數量可能會激增。
“吃驚的是要把特困戶包吃包住,生活費是最近一年的平均消費基礎至少是不低于,應該是一個力度比較大的動作。(但)大家(可能)感覺會不公平,不是特困戶反而沒有得到政府足夠的幫助與照顧,變成特困戶以后反而有這個,有些人就會看我不去工作了,不去努力,就把自己變成特困戶。國外的經驗一般是原來的目標人群是1個,一旦政府政策出臺,目標人群就是5到10個,政府的財政負擔一下就會上升。”
毛壽龍還表示,北京市此舉在全國尚屬首例,首次將“城市特困人員”納入供養,對全國其它地區具有借鑒意義。不過,他也指出,此舉還需注意成本問題,可以借助社會和企業力量增進效益。
“(北京)是首例,比較早,城鎮的救助措施還是比較多,但是這樣的明確是首例。照顧這些人是社會的義務,政府作為一個輔助性的作用,在這個領域推出相關的政策也是值得肯定的,(對其他地區)有借鑒意義的。關鍵是政府運作這個東西,運作慈善的成本比較高,不僅是財政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還涉及到社會本身的互幫互助的資本減弱的問題。政府幫助以后,社會的互幫互助的方面就會少一點,政府如果能夠讓社會的力量、企業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可能這個事情會做的更好。”(記者 陳雨、實習記者 宋道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