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就任國家主席后首次訪問歐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和歐盟總部,對中國的文明觀、世界觀和外交理念進行了重大宣示和深刻闡釋,彰顯了中國對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深邃智慧、積極貢獻與責任擔當。這些重要觀點和理念反映了當今世界歷史進步潮流,豐富了我國外交思想和當代國際關系理論,對新時期黨和國家的對外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習近平同志著眼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圍繞文明交流互鑒,提出一系列新觀點、新理念和新論斷
(一)精辟論述了以文明交流互鑒為特征的中國文明觀。我們黨歷來主張用欣賞、包容、互鑒的態度來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主張各種文明間的交流對話。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握時代背景和世界大勢,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文明觀。習近平同志指出,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只要秉持包容精神,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就不存在“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既有利于推動各自文明的創新發展,也能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紐帶、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動力。中國倡導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文明交流互鑒取代“文明對抗”、“文明沖突”;尤其是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通過文明交流互鑒,把世界的多樣性和各國的差異性轉化為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與繁榮。
?。ǘ┥羁剃U發了中華文明和中國夢的世界意義。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繼承和發展中華文明,旨在同世界各國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中國夢和中華文明互為表里。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沒有中華文明的繼承發展,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只有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中華文明才能實現創新和繁榮?!斑_則兼善天下”,這是中國夢的應有之義和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和奉獻世界的夢。中國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也將秉持中華文明“天下大同”的理念,分享發展紅利,給世界帶來機遇、和平與進步。
?。ㄈ┥鷦釉忈屃酥袊吆推桨l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對世界的貢獻。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人歷來講求“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既是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這種自信和自覺,來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來源于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理性認知,來源于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準確判斷。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文明觀和世界觀,以“中國智慧”處理當代國際關系,以“中國方案”破解全球治理難題,必將對促進人類文明和諧、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二、習近平同志以文明多樣性為邏輯起點,用文明交流互鑒破解國際關系難題,勾勒出人類文明和諧發展的路線圖
?。ㄒ唬┪拿鞫鄻有允侨祟悮v史進步潮流。習近平同志從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史、世界發展史和人類發展史三個歷史維度指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世界的發展是多向度的,世界歷史也不是單線式前進的;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習近平同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揭示出文明多樣性具有歷史必然性和客觀真實性,是貫穿整個世界和人類發展歷史的客觀存在。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邏輯鏈條上,文明多樣性最終決定了政治文明的多樣性。承認文明多樣性,就要正視人類發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樣性,就要摒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是趨同的、單一的邏輯,從而為不同文明、不同制度國家和諧相處,提供了歷史和現實依據。
(二)“和而不同”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準則。“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理念,包含著中華文明樸素的哲學思想,揭示了多樣性是事物的本來面貌,并存共處是天地萬物生發之道。習近平同志深刻闡發“和而不同”的思想,揭示多樣性構成了事物間的對立統一關系,論證了“和而不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是人類歷史、人類文明發展的辯證法。倡導文明的多樣性,堅持不同文明并存共處、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就是“和而不同”思想在中國當代文明觀中的具體體現。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不同文明只有通過交流互鑒,才能激發其生命活力,才能成為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ㄈ┪拿鹘涣骰ヨb開創了世界和平發展進步的新路徑。習近平同志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思想表明,中國文明觀的政治表達就是政治文明的多樣性,就是發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樣性。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地走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中國沒有掉進西方民主“陷阱”,破解了以西方中心論為基礎的文明優越感,為人類指明了以文明平等、文明和諧取代“文明沖突”、“文明對抗”的正道坦途。在這條道路上,中國跳出了“修昔底德”陷阱,打破了“國強必霸”的歷史邏輯,證明了中國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不僅可信而且可行,是理論自信與實踐自覺的高度統一,是對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歷史性貢獻。
三、以習近平同志訪歐闡述的重要外交理念為指導,努力開創黨的對外工作新局面
習近平同志訪歐闡述的重要外交理念,豐富了我外交思想和當代國際關系理論,為黨的對外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我們將繼續深入學習領會,全面落實到工作和實踐中,努力開創黨的對外工作新局面。
?。ㄒ唬┘訌娬h交往中的文明對話,不斷豐富“抓政黨”的內涵。文明交流互鑒是政黨交往的應有之義。政黨交往中的文明對話,重在坦誠交流,增信釋疑,增進各國主要政治力量對我們黨的理解與支持;重在交流互鑒治黨治國經驗,提高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重在向國際社會深入解讀中國道路、理論和制度,展示我們黨對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貢獻。我們將繼續通過政黨交往,加強文明對話,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增進理解與共識,為服務我們黨的偉大事業和國家總體外交貢獻力量。
?。ǘ┥钊胙芯渴澜缯挝拿鞫鄻有?,努力提升“抓調研”的水平。習近平同志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我們將著眼于中國政治文明的創新性發展,深入研究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樣性,通過比較借鑒國外經驗,為不斷增強中國政治文明的優勢提供智力支持。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比較研究,深化對人類政治文明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入研究國外政治文明發展成果,為不斷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以新文明觀為切入點,加強對當代國際關系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為創造性處理對外關系和完善全球治理方案發揮積極作用。
?。ㄈ┩ㄟ^文明交流互鑒廣交朋友、廣結善緣,深入探索“抓人脈”的規律。做人的工作歷來是黨的對外工作的優勢。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廣結善緣。要以誠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動人。新形勢下,黨的對外工作將進一步發揮“抓人脈”的優勢,更加注重以文明交流互鑒為基礎的理念交友。一是增強靈活性,不拘形式、不限具體問題地開展文明交流和對話,溝通心靈,增進共識。二是堅持全面性,文明交流對象既要包括愿與我開展友好交往的各類政黨和政治組織,也要涵蓋智庫、媒體及民間人士。三是注重持續性,“文明如水,潤物無聲”,在持之以恒的交流中培養真正的知華友華人士。四是追求深入性,文明交流互鑒重在學習借鑒、取長補短,以文明對話培育共同語言、增進相互理解。
?。ㄋ模┮约由顕H社會對中國政治文明的理解認同為切入點,不斷增強“抓形象”的實效。習近平同志指出,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要對外介紹好我國的內外方針政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把中國夢同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我們將繼續以“中國夢”為主線,突出文明對話、文明交流與文明互鑒,從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角度,深入解讀中國道路、理論和制度,生動展示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用國際通用的話語和外國受眾能夠接受、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說法,把中國故事講清楚、說精彩,不斷提升我們黨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輿論競爭力、形象親和力和道義感召力,進一步樹立我們黨開明開放、和平民主、與時俱進的國際形象。
原標題: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