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重要講話,習近平主席明確提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必須堅持創新,創新,再創新的科學發展方向。同時,他強調了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如此突出科技人才的作用,無疑抓住了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關鍵與基礎。
科技人才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一些在科學技術勞動中,以自己較高的創造力、科學的探索精神,為科學技術發展和人類進步做出貢獻的人。這樣一些人,在任何國家都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資源,是難以計量其價值的寶貴財富。人們還記得美國的“曼哈頓計劃”,正是借助那些頂尖科技人才,美國人率先掌握了核武器,從而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主動。戰后至今,同樣是因為高度重視科技人才的作用,美國得以在從軍事到醫學,從制造業到互聯網等不同的領域中長期保持領先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價值觀”形成及其影響力,不完全來自于國會中那些政客的種種巧妙算計,更是來自于麻省理工或斯坦福等大學實驗室中的深奧計算。
在中國,科技人才同樣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在“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北斗導航、高溫超導、納米科技、人類基因組測序,以及超級雜交水稻、漢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計算機等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方面的成果背后,是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王選等等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的貢獻。科技人才的巨大作用,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為國防安全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也為我國作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但必須看到,我國的科技人才無論在隊伍的壯大,作用的發揮,突破和掌握重大科技成果的能力等“硬指標”、“軟指標”諸方面,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與創新科技的發展戰略要求相比,與實現“中國夢”的戰略需求相比,極其不相稱。有個數字或許可以說明現狀:盡管近10年來我國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年年增加,總數量已達世界第一。但是,據2012年國外權威機構評價,在“創新專利”、“專利影響力”等關鍵指標方面,美國以47家企業位居榜首,日本以25家企業排名第二,中國企業排在100名之外。雖然專利數量領先,但專利質量和影響力不足,這是中國科技水平的尷尬。換句話說,許多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我們仍無法掌握,仍不得不繼續艱苦地摸索。
關于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建設面臨的種種制約因素,應該說,既有缺少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缺少資金投入,缺少對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等老問題;也有學術風氣不正,甚至學術腐敗、科研腐敗等一些新問題。顯然,所有這些問題已經到了必須予以解決的時候了。我們必須一再強調,科技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誰能夠想方設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努力創造環境和條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誰就能夠通過人才之源流澆灌科研之園地,并收獲豐碩成果,搶占競爭高地。
人類對自身的認識還遠遠不夠。中國數千年文化蘊藏的知識寶藏和中國人被壓抑著的聰明才智還遠遠沒有發掘出來。今天,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中文檢索、3D打印、人工智能等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隨著我國科技人才戰略的堅定實施,可以預見,將有一批批科技領軍人才、尖子人才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一些世界級科技大師將脫穎而出。那時,中國人必將迎來一個百花爭艷的科技春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