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余額寶等各種“寶寶們”的層出不窮,金融這個“高大上”的話題成了普通百姓的餐桌談資,同時也把互聯網金融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于是有人擔憂,互聯網金融正在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將全面顛覆現有的金融體系。
來勢洶洶的互聯網金融真的會是“洪水猛獸”嗎?
互聯網金融好比一條“鯰魚”,正在攪動中國金融業的一池春水。無論是各種“寶寶們”的陸續登場,還是傳統銀行業朝互聯網金融主動謀求改變,都充分說明,由于互聯網金融的介入,中國金融業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它雖然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素,但也可能是一次讓中國成為金融大國的“彎道超車”機會。
應當看到,傳統銀行業與互聯網金融并非“你死我活”的對抗關系,而是共同促進金融改革的催化劑?;ヂ摼W金融在對傳統銀行構成挑戰的同時,互聯網技術也給傳統銀行帶來了新的機遇。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深入,兩者的金融服務有望實現深度融合,讓原本高高在上的金融變得更接地氣。普通中國民眾也將享受更為靈活多樣的投資選項和資產增值手段,從而成為這場變革的最終受益者。
然而,金融創新產品并非白璧無瑕,中國也應主動規避互聯網金融可能給經濟帶來的風險,因此加強金融監管十分必要。
過去一年,關于互聯網金融監管,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讓子彈飛”。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還是余額寶受到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認可,我們都能感受到決策層對互聯網金融開明、寬容的態度。
但我們始終要搞清楚,防范風險和鼓勵創新是并行不悖的?;ヂ摼W金融的確存在野蠻生長的現象,“寶寶們”就像一個個越來越膨脹的氣球,人們對其何時爆炸也越來越擔憂。不久前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各路專家在討論互聯網金融時,一邊倒地發出了譴責的聲音,也一邊倒地吼出“監管——監管——監管”的聲音。
面對這些問題,監管層也在不斷調整“鼓勵創新”和“防范風險”二者之間的平衡:余額寶等“寶寶”類貨幣基金違規承諾高回報被警告;針對P2P不時傳出的倒閉跑路消息,監管者提出該行業的三條紅線——不非法集資、非法吸存,不搞資金池,不提供擔保;尤其是今年的3月,監管層先暫停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隨后限制第三方支付轉賬額度,接著處罰8家第三方支付停止接入新商戶。
風險“金不換”—互聯網金融的“鯰魚效應”
在初始階段未施以嚴格管制,是對創新的一種鼓勵,等互聯網金融發展到一定規模之時,有必要通過適度的監管將其導入正軌。
無論如何,我們應當看到,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能夠進一步推動金融改革。因而,我們要科學管理、積極引導,充分用好互聯網金融推動金改的“鯰魚效應”。(中國經濟網 艾楓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