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中國的超高速經濟增長一直受到很多國家的艷羨,同時也令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立志效仿。出口激增和政府主導的密集投資推動了經濟發展,并使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顯然,支撐大規模的基建和市政項目需要充裕的資金,而這些資金不外乎來源于政府本身的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以及政府發債。目前,地方債務風險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一些外媒對此更是“憂心忡忡”,直言中國地方債嚴重透支,不可持續。
那么,中國政府性債務風險是否真的到了瀕臨失控的邊緣?
通常情況下,衡量政府性債務風險,國際上有三大指標:負債率、政府外債占GDP的比率、債務率和逾期債務率。去年夏天,中央政府啟動了政府性債務審計。此次發布的審計公告顯示,我國政府性債務的這三項指標均處于控制標準參考值范圍內。情況不算太糟,債務風險總體可控。當然,雖不必“談債色變”,但也要防患于未然。近年來,中央在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方面也一直在努力: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債務風險防范措施在不斷強化;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償債能力也有所增強。
圖一
應當看到,即便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政府負債運作也是很普遍的現象,有些國家的負債率還相對較高。比如,2010年以來爆發債務危機的歐洲五國,2011年負債率為:希臘135.4%、意大利117.8%、愛爾蘭96.2%、葡萄牙91.1%、西班牙74.0%;2012年美國負債率為106.5%,日本為237.9%。不久前,美國聯邦政府還因舉債問題無法達成共識連續關門16天。但政府負債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必須得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這些債務都是正當的。我國的政府性債務資金大多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災后重建、環境保護等方面,屬于優質資產,在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