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學院“中國館”極大推動中歐認知
中國網4月3日訊 4月1日,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大廳座無虛席,歐洲精英們匯聚一堂,聚精會神地聆聽習近平主席關于中歐關系的見解。
中歐自1975年建交以來,現在已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在60多個領域建立了對話磋商機制;2013年雙方貿易額達到5591億美元,雙方每年人員往來500多萬人次,留學生總數近30萬人。中歐關系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系之一。
正如習近平在演講中提到的那樣,“中歐關系發展空間還很大,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為了把中歐關系推向前進,中方需要加深對歐洲的了解,歐方也需要加深對中國的了解。”
在此之前的3月28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新辦)和歐洲學院合作共建的“中國館”揭牌儀式在布魯日舉行。此次合建“中國館”活動,歐洲學院專門提供場地,國新辦對“中國館”進行了凸顯中國元素的設計和裝修布置,并提供了1萬冊圖書和音像制品。內容涉及中國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教育、文化、科技、漢語語言和當代中國人民的生活,編寫形式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包括中、英、法、西、德、意6種語言版本。今后國新辦還將每年根據歐洲學院的需求向“中國館”提供中國的最新出版物。
習近平在演講中提到“中國館”的時候,語重心長地對歐洲學院的學生們說:“‘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建議同學們多到中國去看看。耳聞是虛,眼觀為實。”
“中國館”是近年來國新辦致力打造的文化品牌,與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一道,成為對外介紹中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歐洲學院是全球最負盛名的教育學術機構之一,也是歐盟的重要智庫和歐洲未來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搖籃。歐洲學院院長約格 莫納說,“中國館”是國新辦贈送的“史無前例”的禮物,他很欽佩“中國館”的設計理念、施工速度和質量,這種令歐洲望塵莫及的速度讓他強烈感受到了中國的競爭力。但是他說:“在未來,歐盟與中國不僅面臨競爭,但更多強調的應該是我們的合作。這個圖書館也是歐盟與中國合作潛力的最好見證。” 莫納表示,歐洲學院將積極利用“中國館”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使“中國館”成為歐洲各界人士交流中國話題的重要場所。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在習近平主席的演講現場接受了中國網記者采訪。他說,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和四川大學剛剛在“中國館”和歐洲學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他發現“中國館”有很多圖書是人民大學的教授撰寫的。陳雨露說:“這些書代表了一種希望,希望中國和歐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能加深彼此對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的理解,從文明、文化的歷史和現實的需求來理解這種選擇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的意義。”
陳雨露同時還是一家相當活躍的智庫——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的院長,在談到應該怎樣進一步推動中歐之間的相互認知時,他說,中歐文化交流、人文交流的空間非常大,中歐之間的智庫交流非常重要。他坦言:“歐洲的發展特別注重智庫的作用。中國的智庫建設是相對滯后的,這個領域我們要向歐洲學習。”
關于中歐之間的相互認知,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資深外交官吳建民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對歐洲的了解要遠遠超過歐洲對我們的了解。歐洲學者研究中國太少,所以需要有一些書來推動歐洲學者研究中國。” 吳建民還表示,歐洲學院“中國館”的設立很有必要,館內的圖書可以幫助更多的歐洲人消除對中國的成見,增進中歐之間的相互理解、提升中歐的合作潛力。
歐洲人對中歐的相互認知也有另外一番看法,比利時雜志《歐洲世界》總編輯賈爾斯 梅里特(Giles Merritt)說:“中國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都能精準定位西方,這不僅包括歐洲,還包括美國。然而歐美的教育卻并不怎么關注亞洲。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需要糾正。所以‘中國館’的建立是非常好的事情,是很好的開端,我們希望能在歐洲看到更多的中國小說和中國電影。”
年輕的歐洲學生如何看待“中國館”呢?歐洲學院國際關系和外交系的學生丹 艾爾德斯(Daan Elders)在接受中國網采訪時說:“中國館非常漂亮,是現代建筑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如果想在所學專業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學習中文。即便現在是大眾傳播時代,中國在我眼中仍然保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他說他會經常來“中國館”學習、了解中國文化。
格坎(Gurkan Ongel)來自土耳其,是歐洲學院歐盟國際關系和外交研究專業的學生,他說:“我們聽到‘中國館’落成的消息,都特別高興,也非常自豪。‘中國館’對于歐洲學院所有學生來說都是一個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絕好機會。我打算下周去‘中國館’讀書,整天泡在里面,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此次歐洲學院“中國館”的落成是“感知中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感知中國”是國新辦著力打造的大型國家形象推廣活動,已在全球30多個國家舉辦。(記者 李小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