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石家莊分兩批集中拆除具有正常生產能力,且均不在國家淘汰序列的35家水泥企業(yè)。除工作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0.8億元,減少產值超過60億元、財政收入3億元。石家莊此舉被解讀為用“壯士斷腕”的魄力換轉型機會。圖為2月17日石家莊第二次集中拆除水泥企業(yè)的第一爆破現場。 中國經濟網記者 雷漢發(fā)攝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2月份中國制造業(yè)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較上月回落了0.3個百分點。今年1月份,該數據已經較去年12月份下滑0.5個百分點。作為宏觀經濟先行指標的的PMI在2014年開局便連續(xù)兩個月下滑,表明經濟增長動力大幅減弱。
數據“不樂觀”是否表明了中國經濟在2014年要遭遇寒冬?有關專家解釋說:“其實降速分兩方面看,第一是說明我國現在以投資為主的發(fā)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xù),轉變發(fā)展方式已經迫在眉睫;第二是說明我國政府已經在有意的降低發(fā)展速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的轉變發(fā)展方式,陣痛在所難免,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
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 勢在必行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自2010年開始,我國經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一度出現下滑。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既要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也要有質量的實現增長,任務艱巨困難重重。2013年,在全球經濟增速僅為4.2%的情況下,我國依然保持了7.7%的增速,取得了非常難得的成就。同時也應當看到,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已經嚴重失衡,以出口和投資為主的發(fā)展方式面臨較大經濟矛盾和社會風險,由此可見,“調結構”“轉方式”已勢在必行、時不我待。
中國改革發(fā)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我國長期形成的投資主導、政府主導、競爭性地方政府“三位一體”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推動經濟快速增長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但在今天內外發(fā)展環(huán)境深刻變化的條件下,這種增長方式不僅難以持續(xù),而且已經成為增大經濟矛盾和經濟風險的體制因素。去冬今春以來很多地方持續(xù)出現的霧霾天氣,讓人們認識到,經濟發(fā)展與資源環(huán)境的矛盾日趨尖銳,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刻不容緩。
對此,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經濟學院教授劉偉也認為,解決中國經濟增長問題的根本在于發(fā)展方式的轉變。
增速下調并非“經濟下滑” 陣痛在所難免
結構調整不是免費午餐。為了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一些行業(yè)、企業(yè)難免受到較大沖擊,有些甚至會退出市場,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就是結構調整中的“陣痛”。短暫的舍棄“漂亮數字”,是我國主動進行的選擇,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是由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所決定的,是一個發(fā)生在實體經濟層面上的自然過程。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分析說: “在新的形勢下,降低GDP增長目標,更多的是主動為之,轉方式、調結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更高一些。”李佐軍說,當前,重視效益和質量的發(fā)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這對于推動經濟轉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十分有利。
有報道指出,GDP不是萬能的。我們要重視GDP,但不能唯GDP;我們不能告別GDP,但要告別GDP崇拜。《經濟日報》也刊文指出,不能做到“去GDP” 也要從“唯GDP”走出來,才能一鼓作氣打好改革攻堅戰(zhàn)。
主動“換擋” 穩(wěn)扎穩(wěn)打
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fā)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tài)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2013年7月,李克強總理提出中國經濟的“上限”和“下限”,他指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qū)間。“合理區(qū)間”的目的在于既讓經濟保持在一定增速,促進就業(yè)平穩(wěn)有序,又適當犧牲速度換取質量,在經濟運行的合理區(qū)間內盡可能地以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為主線。
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的兩次講話是第一次對當前經濟發(fā)展定調,從全社會的思想導向到經濟發(fā)展的理論闡釋做出了全面的準備。
2013年12月,中央組織部印發(fā)《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規(guī)定,“不能僅僅把地區(qū)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不能搞地區(qū)生產總值及增長率排名”。
在此指導思想下,各地也采取了實際行動。2月15日,省級地方“兩會”全部落幕,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部署改革之后的首次地方兩會,成為觀察“地方版”改革路徑的“窗口”,其中,“降速”成為主旋律。據統計,有22個省份調低了2014年GDP增速目標,7個省份與去年持平,“換擋”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動選擇,從頂層設計到政策落地,僅僅半年時間,決心和力度可見一斑。轉型之路雖坎坷荊棘,但以“降速”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漸次推開,中國經濟正在適應“個位數”的中速增長,開啟新一輪增長周期,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結構性調整將推動中國經濟邁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中國經濟網記者 鄭漢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