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總裝防化研究院某研究所承擔的我軍陸軍人體特征參數調查采集工作日前完成,并形成全新的陸軍人體參數測量數據庫。該項目負責人丁松濤介紹,隨著新數據庫推廣應用,我陸軍裝備將有新“版型”,根據新數據庫生產的裝備使用起來將更得心應手。
據介紹,從2009年開始,該研究所對2萬余名服役年限內各年齡段陸軍官兵的人體特征進行了基礎數據采集,并通過測量分析人體各部位尺寸、各肢體力量、各關節活動角度及生理和心理特征等確定人體差異,從而為我陸軍裝備設計制造、醫學科研等提供依據。
有關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提高,我軍官兵體格發生較大變化。與20年前相比,我軍官兵平均身高增加2厘米,腰圍增加5厘米。官兵體型變化,隨之帶來裝備“版型”調整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參照30年前人體參數設計制造的某型坦克,如今正常體型坐進駕駛艙會顯得局促;步槍槍托過短,則會影響射擊精度……
“生活中,穿衣講究大小得體,戰場上,裝備講究得心應手。什么樣體型搭配什么樣裝備,是裝備制造基本原則之一。”項目負責人丁松濤說:“新數據庫從服務戰斗力角度出發,著重考慮人體基礎數據變化對裝備設計、制造產生的影響。”
據了解,此次人體基礎數據調查內容從原先的7項增加到28項,新數據庫還首次把人機工程學參數納入采集內容,力求最大限度實現“人裝合一”。比如:采集手部肌肉力量數據,可確定扣動手槍扳機的最佳力度,既避免因手指扣動力度過大而影響射擊精度,也不至于因扳機過松而走火……
截至目前,該數據庫已為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多種裝備的設計定型提供了科學依據。(施慈源、記者王瑤報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