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氣舞者張傲月霸氣登
黃綺珊再飆高音 唱給有故事的人聽
李代沫、吳莫愁 新生代偶像活力四射
數月的精心籌劃后,2014年網絡春晚繽紛呈現。這個發源于互聯網的聯歡節目,隨著民眾生活方式的轉變,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眼球。如果說央視春晚是屬于全國人民的傳統精神年夜飯,那么,網絡春晚無疑是數億網民新潮的娛樂聯歡。
網絡春晚生長的土壤,可謂得天獨厚。網絡的共享精神、娛樂精神以及創新思維,讓這樣一個聯歡的舞臺注定不一樣:它既吸納了傳統的精粹,又延伸出靈動的新文化觸角;它既立足于現實的土壤,又靈動于虛擬的空間。
從2014年網絡春晚的節目看,靈動的青春和夢想、靈活的語言和表達,依然是其獨特所在。《青春皆有夢》,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的中國夢正演繹進互聯網世界,演繹進火熱的青春。前些年,網民中流行“神馬都是浮云”,而今年通過《想神馬就有神馬》,人們看到“神馬”載著夢想和心愿,看到了一個時代群體的成長和蛻變。從信馬由韁到心懷夢想,互聯網曾經彌漫的消極自由,正朝著積極的方向升騰。
《熱度主題》、《熱度詞匯/文字》、《熱度圖片》、《熱度創新》、《熱度人物》、《熱度公益廣告》等,穿插于節目表演當中。這些看似“一本正經”的東西,卻不會“令人受不鳥”。因為,聯歡不意味著靈魂脫離形骸的狂歡,而是更多地承載辭舊迎新的內涵。梳理2013年,記住那些互聯網上的風云人物、熱點事件,盤點互聯網對生活帶來的改變,甚至是對世界帶來的改變,這一切都平添了這場聯歡的厚重感。
網絡春晚的表演群體,不少都是“土生土長”于網絡的“原著民”。他們要么活躍于網絡,要么走紅于網絡。這些面孔、這些節目,深度契合網絡世界的口味,也符合網友們的文化需求。當然,網絡春晚的魅力不限于此,不少非網絡“原著民”也被吸引。在這個開放的時代,每個人都樂于接觸新鮮的事物;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的視界都變得更加寬闊。由此,網絡春晚實際上又不僅僅屬于網民的聯歡,而成為全民的聯歡。
繼承傳統,擁抱改變,是網絡春晚最顯而易見的特點。《現代潮流對春聯》環節的設計,也很是有趣。如果說互聯網是新載體,那么這個節目則是通過傳統的形式,傳播新的文化和思想。這種傳統與新潮的交融,不僅僅契合廣大網絡受眾,更契合了文化和思想匯合處的所有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這個交融的時代,網絡春晚無疑是一個位于時代潮頭的交互、交匯平臺。
如果說網絡春晚早些年還屬“小眾節目”,如今它終于隨著互聯網世界的興盛,融匯進了大眾的生活,成為大年三十下午的大眾聯歡。這一變化,見證了互聯網對生活的影響和對世界的改變,同樣也見證了這個時代生活方式及夢想的更迭和變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