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新一屆政府首份經濟“年報”。增長、通脹以及就業等多個核心指標守住“底線”,顯示在高層宏調新思路下,中國經濟2013年整體平穩,穩中向好。
不過居民收入增速大幅回落、產能過剩壓力以及可能出現的改革“短期痛苦”等隱憂的存在,意味著中國2014年宏觀調控所面對的局面將依然錯綜復雜。
2013年中國GDP同比增7.7%,為199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但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強調,這一增速是在沒有大規模刺激的情況下取得的,是沒有副作用的增長。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總結2013年宏調經驗時也強調,中國不超發貨幣、不增加赤字,防止了政策不當變動對市場機制的干擾。
2014年,中國料將繼續降低刺激偏好,致力于通過改革獲取經濟增長的長期紅利。不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提醒,改革短期將給宏觀經濟帶來下行壓力,中國GDP增速在2014年第一季度或出現比較明顯的回落。
2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12月,中國工業、消費和投資同比增速全線回落。這意味著,如何防止經濟增速滑出“下限”依然是2014年中國宏調要做好的功課。
除了GDP增速,結構調整方面的進展也是各方為中國經濟打分的重要指標。
“第三產業占比提高至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中西部地區GDP占比較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馬建堂在20日的發布會上披露的系列數據顯示中國經濟2013年在結構調整上取得了積極進展。
不過居民收入增速的回落引發了廣泛擔憂。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中新社記者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從投資拉動轉換到消費拉動的前提就是要提高居民收入。
2013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7.0%,低于同期GDP增速,較2012年9.6%的數據大幅縮水。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指出,如果2014、2015年沒有更多收入分配改革方面的硬措施出臺,中國將很難完成“十二五”規劃設定的城鄉居民收入增幅與GDP增幅同步的目標。
生產領域的一些結構性問題也引人擔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指出,2014年,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風險之一就是產能過剩。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則關注到虛擬經濟擴張快于實體經濟增長這一“產業空心化”的苗頭。
屈宏斌告訴中新社記者,要解決M2(貨幣存量)高企而實體經濟缺錢的問題,只有加速金融改革,打破現有的效率低下的資源配置格局這一條路。在他看來,改革正是2014年中國宏觀經濟最大的主題。
不過劉元春提醒,大的改革通常是“先破后立、不破不立”。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也預測說,信貸規模逐步縮減,對地方政府債務監管更加嚴格以及壓縮過剩產能等系列改革舉動將可能拖累中國短期內經濟增長。
對此屈宏斌表示,短期痛苦只是改革的一個部分,除了帶來長期利好,許多改革舉措對短期增長也會起到促進作用,“比如說減政放權,其短期內任何一個向前的邁步,都會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中新社記者 周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