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0月17日拍攝的海倫市政府大樓
據新華社電 黑龍江省海倫市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大豆之鄉”,近幾年,海倫一邊申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一邊變相投資近億元興建政府大樓,繼去年戴上“貧困帽子”,今年又搬進“豪華衙門”。
“走關系”加入貧困縣
海倫市位于黑龍江省中部地區,是一個擁有80多萬人口的傳統農業大縣。2010年11月,海倫市申請上報省定貧困縣。據該報告數據顯示,全市農村貧困人口近17萬人,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300元,70%的農戶靠抬貸、借款維持生產生活。
2012年初,黑龍江省政府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公布,海倫市“新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行列。一位機關干部透露,如果沒有過硬關系和超常努力,這頂帽子根本爭不到手,當時把領導能用的“關系”都發動起來了。
然而,記者查閱海倫市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未發現任何有關摘掉“貧困帽子”的工作目標或時間表。相反,倒是有的領導干部叫屈:海倫不屬于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還有更優惠的政策沒能享受到。他們中甚至有人認為,沒有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這頂帽子就保不住,所以脫貧速度和規模都要有“規劃”才行。
置換13層辦公大樓
與海倫市貧困帽子極不相稱的,是今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政府辦公大樓。該樓群占地近2萬平方米,由一棟13層主樓和東西兩棟5層樓組成,共有辦公用房820間。
2010年,海倫市領導班子決定,將市中心占地近3萬平方米的政府辦公樓,評估9600萬元賣給一家遼寧企業,由該企業以海西新區寫字樓名義,在新址為政府建新辦公大樓進行置換。
一位市民稱,即使按當時的地價,政府樓舊址拍賣至少值1個億,繞這么多圈子用土地“換”大樓,只是一些地方政府避開上級和社會監督的慣用手法。
不過,機關干部們陸續搬進新辦公大樓后,不僅未慶賀喬遷之喜,反倒糾結起來。一位干部說,雖然辦公條件寬敞干凈,可心里不踏實,擔心群眾背后指指點點,但舊樓又早已拆了,現在進退兩難。
據海倫市政府辦主任韓世強介紹,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停止新建樓堂館所和清理辦公用房的通知后,該市對政府大樓辦公用房進行清理,已騰退辦公用房137間,共計2260平方米。
■ 回應
蓋辦公樓沒花財政經費
昨晚,海倫市財政局一名主要領導介紹,目前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仍然在“豪華辦公樓”里辦公,事件曝光后,政府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繼續用吧,人家都盯著你呢;搬出去又沒有地方。”
該官員說,這棟辦公樓沒有花費財政經費,而是通過舊有辦公大樓置換得來的,“財政的確沒錢蓋這么好的樓”,置換過程中是否有資金盈余并不清楚。
又訊 海倫市委書記佟偉說,他下半年來最尷尬、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應對“窮縣豪樓”的質疑。他甚至有過把政府機關搬出去的想法,可沒有哪家企業用得上,他們也曾討論讓給醫院或者學校的方案,但辦公樓又不符合這些單位的用房設計。目前,他們在研究能否辟出新辦公區,把公檢法等獨立辦公的單位搬進來。
海倫市市長楊全勝認為,雖然“置換”是前任領導班子的決策,但客觀上確有兩個動因,一是原有磚木結構的政府辦公樓年久失修;二是隨著土地規模經營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老城區的承載能力明顯不足。
“由于申請國家級貧困縣不確定性很大,建政府大樓審批手續嚴格煩瑣,為了搶抓發展機遇,我們只好先上車后買票,兩件事情一并推進。”該市一位前任主要領導稱。 據新華社
■ 追訪
“海倫農村貧困人口占比低”
“十一五”末,海倫市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695元,年均增速達19.5%。海倫市申請國家級貧困縣是否符合標準?海倫市扶貧辦一名副主任表示,申請貧困縣時上報的年人均純收入是不足1300元,這個數字是海倫農村貧困人口的年人均純收入,國家在評定貧困縣的標準時,考慮的也是農村貧困人口年均收入,“我們報的數據都是真的”。他表示,戴上貧困縣帽子后會得到重視,優先發展產業化建設,還能享受財政扶貧資金。
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表示,國家制定上述標準時,收入上線是2300元,如果單純從數字看,海倫市可以成為國家級貧困縣。但“6695元”這個數字明顯過高了,作為傳統農業大縣,海倫市有80多萬人口,這表明在海倫年均收入不足2300元的貧困人口占比很低,否則平均收入不會被拉得這么高。而評定國家級貧困縣,除了要考慮貧困人口的年均收入,還要考慮貧困人口占比。
汪三貴說,對國家而言,貧困縣的數量是固定的,每個省的貧困縣數量也是固定的,“想增加一個貧困縣,就要撤掉一個貧困縣”,不排除海倫在申請時,動用了政府資源。
(新京報記者 賈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