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會議。
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城鎮化發展形勢,明確推進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李克強在講話中論述了當前城鎮化工作的著力點,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具體部署,并作了總結講話。
會議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取得顯著進展。2012年,城鎮人口達到7.1億,城鎮化率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會議認為,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于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經濟和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
會議要求,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我國發展必然要遇到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推進城鎮化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確定城鎮化目標必須實事求是、切實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層層加碼、級級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長。推進城鎮化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扎實,方向要明,步子要穩,措施要實。
會議要求,要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穩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城鎮建成區人口密度;切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高度重視生態安全,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重,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環境容量;不斷改善環境質量,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開發強度,增強抵御和減緩自然災害能力,提高歷史文物保護水平。
會議要求,要以人為本,,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要優化布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要堅持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會議強調,推進城鎮化,要注意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既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在創造制度環境、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職能;注意處理好中央和地方關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針、確定城鎮化總體規劃和戰略布局,地方則從實際出發,貫徹落實總體規劃,制定相應規劃,創造性開展建設和管理工作。
會議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主要任務。
第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從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要求來看,主要任務是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努力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要根據城市資源稟賦,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強化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中小城市產業承接能力,特別是要著力提高服務業比重,增強城市創新能力。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堅持自愿、分類、有序,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體辦法,優先解決存量,有序引導增量。
第二,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嚴守底線、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的思路,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城鎮建設用地特別是優化開發的三大城市群地區,要以盤活存量為主,不能再無節制擴大建設用地,不是每個城鎮都要長成巨人。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減少工業用地,適當增加生活用地特別是居住用地,切實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劃定生態紅線。按照守住底線、試點先行的原則穩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