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昨天,據不完全統計,至少15名熱心人士(單位)聯系新京報,想要幫助麗都地區的“井底人”,有人想捐款捐物,有人愿意給井底人王秀青提供工作機會,有人希望能資助他的三個兒女直到大學畢業。
麗都地區附近綠化帶,多位打工、拾荒者常年在熱力井下居住,其中,居住時間達10年的打工者王秀青說,他此舉唯一的動力,是賺錢供三個孩子讀書。此事經新京報連續報道后,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媒體人想為井底人租房過冬
退休職工張效嫣想把一些衣服送給王秀青,“羽絨服什么的,都好好的。”“我還能拿出點錢,不多,能幫多少幫多少。”張效嫣說。
陳洋在手機上看到了王秀青的照片和境遇。“在井下住10年,這個父親太不容易,孩子也爭氣。”這個在河南新鄉的年輕人盤算,按他的經濟水平,5年里每個月給王秀青的孩子資助300至500元應無問題,“要個他電話,把錢給他匯過去。”
山東的劉先生表示,將專程來京把慰問金交到王秀青手上;北京的楊女士則更愿意對另外幾個井底人如全(音)老太施以援手;一位電視臺記者在微博中稱,想找到住在井下的老人,打算幫他們租房子,度過這個冬天。
但近兩天,新京報記者幾經尋找,其他井底人均不知所蹤。
多單位愿提供工作機會
很多單位愿意給王秀青提供工作機會。高珍所在的某展覽公司想問問王秀青有什么要求,公司在順義需要一個看守場地的人,活兒不累,社保齊全,他想要的3000元工資,管吃住,都沒問題。
北京某公辦技術學校管理人員李晉,希望王秀青能來當宿舍老師,月薪2000多元,管吃住。李晉說,技校里的孩子都是十六七歲,“老王10年井下就為供孩子讀書,能讓學生們懂得什么叫感恩。”
還有外地的單位給他提供工作,深圳的譚先生要給王秀青提供月薪4500元以上的石材護理工作,工作輕便;在王的老家河北灤平,一個奶牛養殖場的老板稱,只要他愿意來,可同時為他們夫婦提供工作。“倆人收入加起來就超過5000元了。”
知道很多社會愛心人士要幫助他,王秀青情緒激動,說話有點結巴:“我也不知道要說啥了,無法用語言表達了,謝謝,謝謝大家。”
■ 現場
學費幫扶協議兩天內簽署
昨日16時許,北京一家不愿透露名稱的公司中層管理者陳先生,經新京報記者引路,前往懷柔探望王秀青一家,公司希望資助王家三個孩子從現在至大學畢業的學費。
這最讓王秀青喜出望外,到達院子時,王秀青的愛人、三個孩子早已在門口等候。“哥哥好。”陳先生說,三個孩子都特別有禮貌。
與前兩天相比,王秀青的家有一點變化,床上多了一床新被子、一箱牛奶,都是好心人送過來的。
陳先生來得急,帶了兩箱橙子,登門探訪主要是想來看看實際情況,制定幫扶方案,“一兩天之內就會過來和王秀青簽訂幫扶協議。”
“現在關注你們的人比較多,但你們別受影響,要用你們的努力和學習成績回報那些幫助你們的人。”三個孩子聽了陳先生的囑咐,不停點頭。
準備離開時,王秀青的妻子彭雪玲不停往陳先生口袋里塞蜜橘。“孩子上學是這個家的頭等大事,沒想到眼下就能解決了。真的謝謝你。”彭雪玲說。
■對話
“上學路上看見井蓋會想爸爸”
對話者:彭昱(化名,王秀青三子)
年齡:11歲
身份:某學校初一學生
在懷柔區長哨營鄉遙嶺村100多戶村民眼中,窮家薄業的王秀青家沒有讓人羨慕的地方,除了他家三個“學習都特棒的孩子”。
王秀青的小兒子彭昱說,他和兩個姐姐得的獎狀和證書,兩個大袋子都裝不下。
家庭
“不會怪爸媽沒本事”
新京報:還記得爸爸帶你下井的情景嗎?
彭昱:記得。我七八歲時去看過,結果進去了才知道不舒服。井特別不好下,井下地方也小,一不小心就磕碰了。
新京報:不經常和爸爸見面,會想他吧?
彭昱:嗯,現在我的學校離家有兩三公里,平常上下學走在路上,看到井蓋時,就會想起來,我爸就是在那底下住著的。
新京報:聽說你從來不讓同學來你家,也不去同學家。
彭昱:心里不舒服,別人家都是越過越好,我家太窮了。
新京報:你會怪爸媽沒有本事嗎?
彭昱:不怪。
新京報:你爸爸很辛苦,媽媽也是吧?
彭昱:嗯,我爸每天都在外面擦車賺錢,大姐二姐沒去懷柔上學那會兒,我媽每天給我們仨做飯洗衣服,還得到地里干活,活兒都干不完。我們也去地里幫媽撒化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