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合理的醫保結余比例應該是多少,這應當廣泛征求意見,建立全國統一的規范。各地衛生部門應當積極作為,提高醫保基金利用率,把本該花的錢想盡辦法花出去。
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雷海潮近日在中國衛生經濟學會第十六次年會上表示,到2012年底,全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累計結余7644億元。自1999年至今,除2010年外,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結余率都在20%以上,其中2001年的結余率最高達到35%。基金結余率畸高不利于保障作用的發揮,醫療保障制度需要轉變理念,減少結余,提高報銷比例(據《經濟參考報》)。
一方面是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另一方面,大量醫保基金卻花不出去,這無疑是很不正常的現象。畢竟,醫保的目的,在于集聚眾人之力,分擔單個公民的醫療風險。因此,醫保的錢,應當盡可能花出去,積極發揮防病治病的作用。倘做不到這一點,參保者的醫療保障水平必然下降,醫療負擔也大大加重。
當然,也得承認,醫保基金保留一定比例的結余作為風險準備金是必要的。不過,這樣的比例應當設置合理,在大部分發達國家,醫保基金的結余比例一般控制在10%以下的水平,如德、法等國醫保基金一般只需要相當于3個月支出的儲備規模。而在國內,醫保基金結余率達到了百分之二三十,結余下來的錢一兩年都花不完,這顯然不合理。
那么,醫保基金的結余率為何會這么高?這顯示出相關政府部門的保守,過度強調風險的控制,而忽視及時提高民眾的醫療福利。不可否認,近幾年,各地醫保保障水平一直在逐漸提高,比如起付線降低了,自費項目減少了,報銷限額提高了,但總體而言,這種提高的速度,仍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沒能充分體恤民眾看病負擔過高的困難。
舉例而言,疾病的治療是防病重于治病,鼓勵小病及時診治,避免久拖成大病,但目前的醫保卻不予報銷民眾的體檢費用,且由于起付線設置等原因,看小病要么不予報銷,要么報銷比例極低。占民眾看病負擔越來越大的門診檢查費用,許多也被排斥在報銷范圍之外。
再如,醫保支付限額多次上調,惠及許多重癥患者,不過,更多普通患者面臨的報銷比例過低,自費項目太多的問題依然存在。在疾病診治中,許多醫生優先選擇的治療項目,醫保卻不給予認可。
正是在這樣一個又一個環節中,醫保的錢一筆筆被“節省”了下來,沒有及時花出去。
醫保基金大量結余的問題,已經持續多年,民眾對此意見很大,許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不斷呼吁降低結余率。該是正視并解決此一問題的時候了。醫保基金持續高結余,說明有提高利用比例的空間,合理的醫保結余比例應該是多少,這應當廣泛征求意見,建立全國統一的規范。另外,針對目前民意反映最大的檢查費用報銷少,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異地報銷比例低,醫療自費項目太多等問題,各地衛生部門應當積極作為,提高醫保基金的利用率,把本該花的錢想盡辦法花出去,切實減少民眾負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