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反腐:中紀委從幕后走向臺前
民間網絡反腐“遇冷”,新版中紀委網站上線并將推微博微信,專家認為反腐舉報將更透明
9月9日,兩高關于信息網絡誹謗等犯罪的司法解釋,被一些人理解為給民間網絡反腐套上“緊箍咒”。
近期多個曾參與網絡反腐的“大V”被抓。曾風光一時的微博、論壇等平臺上網民反腐似乎遇到“寒冬”。
與此同時,新版中央紀委網站上線,接受網絡信訪舉報是其六項主要功能之一。新浪等門戶網站也推出統一的網絡舉報專區,這個平臺上擁有紀檢、組織、兩高、國土等部門的網絡舉報入口。網絡反腐的正規軍漸成“建制”。
專家認為,在網絡反腐上,官方正從“幕后”走向“臺前”。
9月13日,中紀委在其官方網站上貼出公告,歡迎舉報“兩節”期間公款送禮、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風。這是新版中紀委監察部網站上線后,第一次接受專題舉報。
此前,中紀委沒有單獨的官網。9月初,整合監察部網站、國家預防腐敗局網站等網站之后,新版的中紀委、監察部網站上線。
中紀委常委、秘書長崔少鵬介紹,王岐山到了中紀委之后,提出打造新網站,把五網合一網。
新舉 中紀委邀網民舉報
新版中紀委網站有六項主要功能,接受網絡信訪舉報是其中之一。
網站主頁突出了“信訪舉報”,設置了“舉報指南”、“我要舉報”、“舉報查詢”、“其他舉報網站”、“舉報方式”五個“菜單”。
其中,“舉報指南”主要介紹處理舉報的流程和辦法。點擊“我要舉報”,可以直接向中紀委舉報,也可以向各地紀委舉報。
在中紀委網站上舉報,可實名,也可匿名。對提供真實姓名和準確聯系方式的實名舉報,中紀委將優先辦理和回復。
通過該網站舉報的舉報人,能得到一個查詢碼,用它可查詢舉報的受理情況,這個查詢碼是唯一的。
在北京大學教授姜明安看來,這是舉報制度的變革之舉。以往舉報人無法得知案件是否受理,現在可以“直接監督”。
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一再表達對網上聲音的關注。去年11月30日,王岐山組織座談會,表示“網上的輿論,包括罵聲都要聽”。
9月2日,王岐山到這個新網站調研時提到,要架起與群眾溝通的橋梁。“網站是前臺,支撐是后臺”。
崔少鵬認為,最大最硬的后臺,是人民群眾,是廣大網友。
“在當下社會,反腐已經成為一種超越不同階層的社會共識。”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
背景 網民反腐“官不聊生”
在官方反腐網絡體系形成前,以微博等為代表的民間網絡反腐顯出強大“火力”。
近日受審的“表叔”楊達才、“房叔”蔡彬,被認為是民間網絡反腐的最新成果。
楊達才原為陜西省安監局局長。去年8月26日,楊在一起特大交通事故現場被拍到笑容滿面,相關截圖發于微博。隨后,人肉搜索出楊達才擁有10余塊手表。
不到一個月,陜西省紀委發布消息稱,楊達才因嚴重違紀被撤職。
民間的網絡反腐,早在2008年開始引起轟動。
這一年的12月10日,時任南京市江寧區房產局長周久耕因為發表“雷語”,引發“人肉搜索”。后發現周久耕抽“九五至尊”香煙,戴“江詩丹頓”手表,親屬涉足地產。18天后,周久耕被免職,2009年10月,周被判刑11年。
這一案例的成功,引發網民反腐熱情。民間網絡反腐逐漸形成模式:網友貼出舉報線索,更多網民人肉搜索,傳統媒體跟進,有關部門介入,官員落馬。
新京報記者統計,2012年11月至年底,至少有8名官員因網絡舉報或曝光涉貪被調查或處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今年6月25日發布報告稱,近3年,每年通過新媒體曝光反腐輿情事件數量已超傳統媒體。
一項在線調查顯示,公眾最愿意參與反腐的渠道,排在首位的是“網絡曝光”,占總票數的75.5%。
“網絡反腐熱,反映的是線下正常舉報渠道還不夠暢通,一些正常舉報得不到及時反饋。”馬懷德告訴記者。
民間網絡反腐,影響了官場的生態。
河北一位縣長描述了“官不聊生”的狀態:公開會議上,為防止被拍照,要把煙、酒裝在別的容器里,開會要摘表,以免照片流出。
弊端 “躺槍”不可控
“民間網絡反腐”的威力也呈現出“不可控”的一面。
今年5月,“副區長貪污20億”的網帖引爆輿論。該網帖說,上海市某區副區長擁有住房60多套,貪污20多個億,還有十多個情婦。
3個月后,這個網帖的作者傅學勝被上海警方抓獲,他承認,網帖是捏造的,他本來要攻擊的是另一個人,在網上沒有搜到照片,才選擇了這個副區長。
“一個危言聳聽的假信息能讓官員身敗名裂。在事實查清后,即使你發幾十上百個更正帖,也很難真正消除影響。”馬懷德說。
同期被抓的還有周祿寶。他曾經參與多起“網上反腐”事件,一度被視為“反腐斗士”。今年8月,他因為涉嫌敲詐勒索被警方抓獲。
“躺著中槍”的,還有廣州市民李蕓卿。去年,她被曝擁有多套房產,并迅速被冠以“房嬸”標簽。廣州市紀委調查發現,李蕓卿是一名退休工程師,非領導干部,收入來源合法。
在反腐專家、中央黨校教授林喆看來,網絡上經常使用的人肉搜索式的反腐模式,容易傷及無辜。
而實際上,網民反腐,貢獻并沒有想象中大。
記者粗略統計,2008年至2012年,通過網友論壇、微博舉報從而引發較大關注的案件有50件左右;而同期中紀委監察部則收到網絡舉報30.1萬件次。
“經濟領域等隱蔽的深層腐敗,是民間反腐難以觸及的‘盲點’。”馬懷德說。
反腐線索引發關注并不容易。記者接觸的一個舉報人說,他的舉報有憑有據,但因沒有噱頭,一直炒不起來。
規范 司法解釋和“緊箍咒”
本月9日,兩高出臺的新司法解釋規定,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或者編造虛假信息,在信息網絡上散布,可能要被追究誹謗罪或者尋釁滋事罪。
近期多個曾參與網絡反腐的“大V”被抓,引發網民對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反腐前景的擔憂。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希望打消公眾對“打壓網絡反腐”的疑慮。
他說,網民利用信息網絡進行網絡反腐,對反腐倡廉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即使檢舉、揭發的部分內容失實,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或者不屬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而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就不應以誹謗罪追究刑事責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建明也表示,從目前的情況看,警方打擊的重點是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造謠傳謠等行為,這與打擊網絡反腐舉報沒有直接關聯。
不少網民仍然心有顧慮,認為這個司法解釋至少是“大大提高了網絡舉報的準確性要求”。在馬懷德看來,誣告、誤傷、傳播虛假信息甚至謠言,是網絡反腐很難避免的缺陷。
馬懷德認為,不能因為要規范而影響了網絡反腐的活力,除非有確切證據,應該慎用刪帖、禁言等手段。
期待 王岐山寄語“要有后勁”
“離中南海最近的是網絡。”這是原株洲紀委書記楊平對網絡監督的感受。他被稱為“中國網絡反腐第一人”,2008年,他在論壇上實名注冊,接受網絡舉報。
同年8月,他推動株洲市紀委在公共論壇上建立“網絡反腐中心”,在市紀委、監察局網站上開辟舉報信箱。網絡反腐在株洲掀起“風暴”。隨后,其他省市效仿。
中央層面,網絡舉報試水更早。
最高人民檢察院2003年建立網絡舉報平臺,兩年后,中紀委、監察部公布中央紀委信訪室、監察部舉報中心的網址。網上舉報被納入官方權威反腐渠道。
中組部、最高法院、國土資源部、環保部等機構也都開設網絡舉報平臺。
2009年,中紀委開通12388舉報網站、最高檢開通12309舉報網站。據統計,網絡舉報網站開通后,舉報數量翻倍增長。
崔少鵬透露,待條件成熟,中紀委網站還將開通官方微博、微信。
在姜明安看來,這不僅是反腐舉報工作的創新,還意味著中紀委正在從“幕后”走向“前臺”,更為透明。
新版網站的上線與今年4月的12388網絡舉報網站“升級版”,都被視為王岐山新思路的體現。任建明說,王岐山多次提到紀檢監察要與互聯網結合。
“官方網絡反腐的優勢在于專業性,民間網絡反腐的優勢是快速、透明和監督。”任建明告訴記者,能不能讓公眾信任,最主要的是在舉報后反腐機構的懲治能否及時有效。
王岐山對中紀委的新網站寄予了很大期待。他告訴網站的工作人員,你們的網站一定不要雞窩子氣,沒有后勁。就像開采油田一樣,覺得這個地方有油,然后一下子打下去,結果噴一下油就沒了。(記者 劉一丁 邢世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