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吃空餉”卷土重來
“治理‘吃空餉’涉及范圍廣、觸動利益多、處理難度大,確實存在久治不愈的現象。”周口市政府一位官員透露,早在2005年,中編辦就在全國開展清理“吃空餉”工作。而“吃空餉”久治不絕的原因,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權力與人際關系作祟;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編制不透明,對人事和財務狀況的監管不力。
發自河南周口
去年平墳,今年查人。
9月6日,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練集鎮政府一名王姓工作人員,用這8個字來描述這兩年的感受。
“去年的平墳堪稱是一場運動,今年的查人可以說是一場風暴。”這名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說。
他口中的“查人”,就是周口市從6月1日開始的“吃空餉”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吃空餉”者,即占位不上班、拿錢不干事的人。
但他話鋒一轉說:“鄉鎮工作忙,一般工作人員連誰是正式人員誰是臨時人員都搞不清楚。如果不是上面讓查,我還真不知道‘吃空餉’這么嚴重。”
他坦言,練集鎮專門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鎮長和紀委書記任副組長,各站所一把手為成員的“吃空餉”問題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同時設立了舉報電話和舉報箱,開通了舉報郵箱。
法治周末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周口市上下都在開展這項工作。截至8月20日,全市已查出各類“吃空餉”人員5731人。按照每年每人平均工資兩萬元計算,僅此一項,公共財政開支已超過1億元。
但這項工作,并沒有在原來設計的7月31日前結束,而是被無限期延期。
當地黨報《周口日報》在8月22日發表題為《為無限期治理“吃空餉”叫好》的時評稱,“以我市為例,短短兩個月內已揪出五千余‘吃空餉’者。這僅僅是冰山一角,要徹底根治‘吃空餉’可謂任重而道遠。試想,倘若此次專項整治行動就此告終,不僅之前的所有努力完全白費,甚至觸摸不到‘吃空餉’痼疾的根基,根治‘吃空餉’更是空談。”
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員透露說:“‘吃空餉’治理工作比原先預想得難度大。核查工作什么時候結束目前還不好說。”
而在7年前,周口市就曾經在全市范圍內對“吃空餉”問題進行過清理。
紀委書記牽頭治理“吃空餉”
治理“吃空餉”并非僅周口市在搞。
記者在百度上輸入“吃空餉”三個字,顯示的有關信息達425萬條,時間跨度近10年,幾乎涉及各個省份。
“治理‘吃空餉’涉及范圍廣、觸動利益多、處理難度大,確實存在久治不愈的現象。”周口市政府一位官員透露,早在2005年,中編辦就在全國開展清理“吃空餉”工作。2006年3月,當時的人事部也出臺了《關于加強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管理防范虛報冒領工資問題的通知》。
“雖然清理工作一直在搞,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并沒有消除‘吃空餉’現象。”這位官員說,與以往不同的是,周口市今年在治理“吃空餉”問題上,由紀委書記牽頭,一旦與責任追究掛起鉤來,力度就相當大。
5月28日,為切實解決機關干部長期缺崗不上班“吃空餉”問題,《周口市公職人員“吃空餉”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正式下發,并公開了舉報電話和電子信箱。
5月31日上午,周口市公職人員“吃空餉”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會議召開。出席會議的市委常委、紀委書記楊正超表示,解決“吃空餉”問題,單位一把手要負總責;再不解決“吃空餉”問題,要追究單位一把手責任。
在這次會議上,楊正超公開表態稱,公職人員“吃空餉”是典型的權力尋租,進而帶來社會的不公、公共管理的混亂,是權力濫用的一種表現,更是權力腐敗的一種表現,引發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不滿,必須治理。
當時參加會議的一位人員對法治周末記者說,他記得楊正超當時還特別強調,要強化治理“吃空餉”的責任、紀律和機制,專項治理工作絕不能一治了之,必須建立長效機制,鏟除滋生公職人員“吃空餉”問題的土壤。
在周口市出臺“吃空餉”治理方案前的5月27日,《周口市縣鄉干部“走讀”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正式下發,決定對縣鄉干部特別是縣市區領導干部不請假、不報告或者假借考察項目、招商引資等名義擅自外出,以及以從事公務活動為名、故意延長滯留時間而脫離工作崗位等情況進行治理。
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治理“吃空餉”和“走讀”問題的舉報電話和電子信箱是相同的。
“剛開始,大家還僅僅當成一項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但很快發現這次要動真格的了。”周口市川匯區委有關負責人說,周口市前些年曾對“吃空餉”和干部“走讀”問題進行治理過,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次有紀委書記楊正超牽頭治理,如果有官員應付了事,很可能被處理。
一直以“認真”、“鐵面”著稱的楊正超,是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唯一連續兩屆的先進工作者標兵。2008年10月,他調任周口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后,至今年5月,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6397件,處分6589人,其中縣處級干部137人、鄉科級干部901人。
“治理‘吃空餉’與個案反腐不一樣,肯定不好處理,也是‘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周口市一位官員認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