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通報,5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因“成果存在較多引文和注釋不規范的問題”,決定終止項目,預留經費不予撥付,已撥剩余經費按原渠道退回。這是今年6月以來“全規辦”第4次通報學術不端案例。據南都記者統計,這4次通報涉及14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據悉,全規辦此前也曾叫停和通報一些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但向社會公開存在問題的14個項目的具體課題、主持人單位和姓名,尚屬首次。
“實際上就是抄襲行為。”此次被通報的項目負責人之一陳立對南都記者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建議應建立學術共同體防止學術不端。
熊丙奇:這其實就是抄襲
8月30日這則通報稱,在最近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驗收工作中,發現吉林師范大學劉春雷等5位主持項目,因“成果存在較多引文和注釋不規范的問題”,根據《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管理辦法》相關規定,“決定終止項目,預留經費不予撥付,已撥剩余經費按原渠道退回。”
為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更好地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1986年,經黨中央批準設立了國家社科基金。
全規辦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成立于1991年。主要職責是制定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管理國家社科基金,組織評審立項、中期管理、成果驗收、宣傳推介等工作。
9月2日,該通報在網絡上傳開,引起網友熱議。然而,通報中的負責人之一、東部某省份的王芬(化名)卻稱不知自己的項目被叫停。她對記者說,這“很突然”,目前仍未收到通報。吉林師大劉春雷在回復記者的短信中稱還在觀望中,婉拒采訪。
被通報的14名學者之一、西部某省科研機構研究員陳立(化名)則不諱言已收到通報,承認自己在學術上不嚴謹,“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針對劉春雷等5人的通報,并非全規辦本年度的第一回。早在6月份,全規辦就曾下發過三則通報,共有9人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被告知停止,而叫停的理由,與8月的通報如出一轍———“存在較多引文和注釋不規范的問題”。
“這其實就是抄襲”。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南都記者采訪說。
科研項目對評職稱“權重很大”
目前,我國對高校、科研單位的老師和科研人員的考核,主要來自申報科研項目的多少。
據北京某985高校的一名王姓老師透露,他所在的學校對老師的科研和論文發表非常看重,如以總分100分計,科研和論文各占40分,而教學則僅有20分。
王老師在去年年底成功申請上了國家社科基金的青年項目,經費額度為最高的18萬元。前一年,他還申報了一項教育部的課題項目。三年兩個國家級課題項目,這讓他的同事感到眼紅,紛紛來問他申請有什么訣竅。
在高校任教、曾獲得兩次社科項目基金支持的宋清(化名)向南都記者介紹,申請社科項目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可以獲得科研經費的資助,二是獲得該領域的學術的肯定和榮譽,也算是對自己能力的評價。
宋清目前擔任所在學院的副院長。此前,他從講師升到副教授,一個很重要的砝碼,就是社科基金項目的申請。
申請的社科基金項目也有助于教師升遷的力度。2007年,云南省曲靖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巴春生,獲得社科基金西部項目《西部少數民族人口城市化問題研究》,計劃完成時間為2009年12月31日。而就在2009年1月,他由云南省曲靖師范學院調任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擔任校長一職。不過,在此次全規辦的通報中,巴春生主持完成的成果名列其中。
高校對教師科研和論文的倚重程度,也在近些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申請經費上可見一斑,保持著一致。據了解,該基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1991年度撥付額度為1300萬元,2011年度已達到8億元,在過去的20年里已增長了60倍。
全規辦“防抄襲系統”立功?
此次被通報的項目負責人之一陳立對南都記者說,他曾在2006年申請國家社科基金的西部項目。但后因眼疾不得不申請項目延期到2012年。
“實際上這就是一種抄襲。”對自己被通報的事情,陳立并不諱言,他解釋,自己主持的課題項目出現抄襲的情況,可能與他外出就醫時將重任交給課題組成員中的年輕老師有關。此外,在完成課題后自己沒有認真把關,對此也應負責。
陳立解釋,這次成果被發現有抄襲,與全規辦采用“防抄襲系統”有一定關系。他說,近兩年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開始采用了一套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以防止項目成果之間的抄襲。只是他處于內地,消息閉塞并不知道。在通報下發到所在院里后,隨之而來還有一份全規辦出具的與成果非常相似乃至接近的比對文獻。這讓他“無話可說”。
全規辦是否采用此系統,尚未得到證實。不過從2010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為防止申請人抄襲剽竊項目申請書,開始引入了“項目相似度檢查系統”。
據該基金委主任楊衛介紹,兩年多來,利用該檢查系統,幫助基金委從幾十萬份申請書中審查出485對高相似度申請書。今年公布的6個典型案例中就有兩個是通過該系統檢查出來的。
學術共同體和嚴懲學術不端
熊丙奇認為,加強類似系統,有利于加強學術的規范,但改善學術環境,通過技術手段并不能完全實現。他建議建立一個根據學術標準或貢獻來評價的學術共同體,來進行學術評價,否則類似的學術不端,仍會繼續發生。
此外,熊丙奇認為。在通報之外,還應取締一些有過學術不端人員的學術頭銜,嚴重者應趕出學術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