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商務部通報近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驗區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
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主要任務是要探索我國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推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制改革,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實現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服務全國的發展。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利于培育我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臺,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上證報記者從上海的一位權威人士處獲悉,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預計將在今年9月底掛牌。下周,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審議并決定在試驗區調整涉及部分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和事項。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外商投資的自由度將更大,這也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與國際接軌的第一步。
人民幣自由兌換或先行先試
金融業對外開放是符合國際慣例自由貿易區的重要特征。此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申報稿中明確提及希望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并逐步實現可自由兌換等金融創新。昨天,上證報記者從權威人士處證實,未來將附條件地準許自由貿易試驗區內的企業進行人民幣自由兌換。
根據商務部通報的最新情況,為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探索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創新對外開放模式,國務院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并決定在試驗區調整部分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和事項。《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將在完成相關法律程序后公布。
上證報記者從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負責人處獲悉,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目的在于尋求金融、行政管理、稅收、法規等方面的突破和創新,上海綜合保稅區相對應成立了準入開放、金融創新、綜合監管、條線監管四個工作組,主動參與相關部門的制度創新工作,參與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
“國外的管理模式遵循‘法無禁止即自由’的原則,而我國則采取行政許可、審批制度。”權威專家告訴記者,探索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即整理出法律禁止事項,這意味著未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范圍內的外商企業管理將逐步和國際接軌,審批制也將轉為備案制。據媒體報道,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將率先改革投資項目管理、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管理、工商登記三個環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