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羅昌平在北京參加一活動 CFP供圖
33歲的羅昌平個子不高,穿著隨便,面貌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小。一位與他相識近10年的人說,羅昌平給人的印象就像一個久諳世事、宦海沉浮的中下級官僚。朋友們對羅昌平的共同看法是“靠譜”。他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朋友說,兩人沒有熟悉到互相引為至交,“但是,如果我出了大事,要拿出一張白紙寫下值得托付的人的名單,昌平絕對要排進前五”。
要說眼下最風光的舉報者,非《財經》雜志副主編羅昌平莫屬。2012年12月6日,羅昌平實名舉報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劉鐵男落馬后,羅昌平開始在網上連載《打鐵記》,講述舉報前后的故事。8月8日,劉鐵男被開除黨籍和公職。羅昌平當天發出微博:“劉鐵男案所涉貪腐已超出我的實名舉報。”昨天,他又在微博上向曾稱其舉報為污蔑造謠的國家能源局隔空喊話:“國家能源局欠我一個道歉,我能要嗎?怎么要?”不止一個人認為,形象上的權威和性格上的謹慎有助于羅昌平取得調查對象的信任,并讓他在觸及復雜利益交換的新聞操作中規避風險。
穩重的做派也體現在他對劉鐵男的舉報中。他沒有輕信劉鐵男情人徐麗的說法,要求她補充一切證明材料。徐麗陸續提供了以下證據:在她幫助下,劉獲得的日本一家大學的榮譽證書(劉將其作為虛假碩士學歷);兩人每月幾十萬日元的越洋通話記錄;兩人在北京的開房記錄及寄給她的多張明信片。
對于發布時間點的拿捏,羅昌平也經過了復雜的思量:最佳時機是在十八大之后,兩會之前,借助當時呈井噴之態的網絡反腐熱潮。至于在星期四發布,是出于他對新聞規律的熟稔,給同行留足時間跟進。“舉報前,我連老婆都沒有告訴。”羅昌平說。
“他上進心很強,會不斷去賭”
12年前,20歲的羅昌平懷揣1000多塊錢,辭掉了湖南一家專業電力雜志的穩定工作,成為一名“北漂”。他1980年出生在湖南中部的一個小鎮,父親是一名鄉鎮干部,母親是家庭主婦。他說,自己做記者的原動力是關切政治。
來到北京,羅第一個住處是每天30元的地下室,直到被《中國商報》聘用。為彌補自己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缺憾,他大量閱讀其他報刊,模仿寫作,很快脫穎而出,成為報社最多產,也最有進取心的記者。
2004年3月,他轉戰《新京報》。“他一開始在同一撥記者里不算出色。”時任《新京報》編輯的李列說,盡管羅昌平的學歷和職業起點不高,但學習能力很強,在業務上花費的心思遠超常人。“有的記者會憑興趣做事情,而昌平會想著如何更快地出人頭地,他的進攻心態比較急切。”
近10年后,李列還能記得當時行內競爭對手對羅昌平的評價:“推土機。”這個比喻是說羅的拿料能力很強,就像推土機一樣履平新聞現場,不會剩下任何可被他人拾撿的信息。前同事楊海鵬說,羅的一些報道極具風險,但他“上進心很強,會不斷去賭”。之后羅昌平轉戰《財經》雜志。2009年11月,《財經》發生人事動蕩,羅選擇了留守。這被一些同行視作背叛與倒戈。半年后,他發表報道《再問央視大火》。他在記者手記里寫道,選擇留下,就是想把這篇高度敏感的稿子發表出來,而《財經》是能發此稿的唯一渠道。“只要稿子能發出來,我愿意背負所有的罵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