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紀檢監察室詳解
從6月23日至7月6日,短短兩個星期的時間里,中國先后有3位副省部級干部被宣布“因涉嫌嚴重違紀”,在接受組織調查。
包括四川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長,現任省文聯主席郭永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素毅;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區總工會主席李達球三位官員被宣布調查的消息,均透過監察部網站對外發布。
近期涉及高官的調查案件公開密度較大,因此再次引起了公眾對負責查辦案件的中央紀委內設機構的興趣。本報記者獲得了經機構調整后,主要負責案件辦理的10個紀檢監察室的分工和負責人情況。
2013年5月,中央紀委監察部內設機構調整正式完成并下文,目前還未在監察部網站公布。自1993年1月開始,中共中央紀委和中國國務院組成部門之一的監察部,開始合署辦公,即“一套工作機構、履行黨的紀律檢查和行政監督兩項職能”。
5月完成機構調整
2013年3月,監察部官方網站上,也曾正式公布過“中央紀委監察部組織結構”。這一機構,共有27個內設部門,分別是:辦公廳、監察綜合室、預防腐敗室、研究室、法規室、宣傳教育室、黨風廉政建設室,中央紀委、中組部巡視工作辦公室,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室(即糾風室)、執法監察室、績效管理監察室、案件監督管理室、案件審理室、信訪室、干部室、外事局、機關事務管理局、離退休干部局、機關黨委,以及第一至第八共8個紀檢監察室。
其中,直接負責查辦案件的,就是8個“紀檢監察室”。
不過,數位接近中央紀委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在2013年4月至5月,中央紀委監察部對其內設架構,進行了一次重要調整:8個紀檢監察室擴至10個。對于這一調整,在5月24日,中央紀委舉行的開放日活動中,中央紀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劉明的公開介紹也證實,中央紀委監察部目前是設有10個“查辦案件室”(即紀檢監察室)。
在這一輪機構調整中,還有原黨風廉政建設室與原糾風室合并,成立“黨風政風監督室”。原執法監察室和原績效管理監察室也合二為一,成立新的“執法和效能監督室”。因此,目前中央紀委監察部的內設機構,仍然是27個。
新設第十室查辦內蒙古王素毅案
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介紹,新的10個紀檢監察室的分工,主要是將原來的第五、第六監察室分管范圍作了調整。
原第五室,負責查辦西南西北地區黨政機關的腐敗案件,包括云南、貴州、四川、重慶、西藏、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拆分之后,新的第五室只負責西南地區,即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和西藏。室主任為楊青錄。
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則由新設立的第九室負責管轄,室主任為余蠶燭。此前,余蠶燭曾任研究室副主任、黨風廉政建設室主任等職。
原第六室負責查辦華北東北地區的黨政機關腐敗案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
拆分之后,新的第六室只負責華北地區,即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室主任為耿欣秋。
東北地區的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則由新設立的第十室負責。室主任宋福龍曾任執法監察室主任等職。
按照分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素毅一案,即由新成立的第十室負責查辦。
知情人士介紹,此次中央紀委監察部的機構調整后,新合并成立的黨風政風監督室,室主任為許傳智。許傳智曾任中央紀委糾風室主任、國務院糾風辦副主任等職。
新成立的黨風政風監督室,任務非常重要:從2012年年底迄今,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以及與之相關的“會員卡清退活動”;2013年4月19日開始,中央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兩項都與黨風政風監督室息息相關。
另一新合并成立的執法和效能監督室主任是陳雍,曾任績效管理監察室主任。(記者 李微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