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日)上午11時50分許,江油市綿江公路(綿陽至江油)通口河老青蓮大橋發生垮塌,有多輛汽車和行人掉入河中,目前救援工作正緊張展開,傷亡情況暫時不明。據了解,最近兩日,綿陽地區普降大雨,從北川縣唐家河堰塞湖而來的通口河水量激增。根據目前有關情況顯示,此次垮塌事件或與通口水流沖擊有很大關系。(7月9日中國新聞網)
因為新青年大橋施工在建,所以當地政府把江油市的老青蓮大橋作為臨時的應急橋梁通道。想必沒人會比當地政府更清楚老青蓮大橋93年落成,至今已有時日。青蓮大橋經歷了08年的洪水沖刷,想必也沒人比當地政府更明白,橋梁年久失修會造成的危險事故。
對當地政府信息的把握并不是無端的猜測。在網上可以輕易搜到,綿陽市交通運輸局公路管理處在今年6月發布的《S205線綿陽至江油段青蓮大橋加固工程比選招標公告》。比選招標公告截止日期就在6月28日。就算是效率再高的施工隊,如此短時間內也難以合格完成工程內容。更合理的解釋是,在施工隊還沒有開始工程之前,老青蓮大橋就已經被“老驥伏櫪”了。
年久失修暗藏安全隱患,對百姓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都有巨大的威脅。既然如此,老橋就應該立即停用,在生命安全面前不能存在任何資產或者成本的節約。如果用提高老橋的利用效率作為通車理由,更是完全講不通的借口。
而“年久失修”在一些政府官員眼中的定義卻非關于生命,而是關于資產和項目。一旦一個維修、重建的項目得到審批,意味著一筆“可口”的經費即將到手。在利益和生命的天平上,恐怕在老青蓮大橋上已經發生了我們不想看到的傾斜。在已經沖塌兩拱的青蓮大橋上,我們更看不到工程項目中必須考量的安全余量,而對“年久失修”的定義,在不同人的眼中,意義看來不盡相同。
在明知道橋梁需要加固再造的情況下,還是讓老橋“臨時”通車,江油市政府的動作顯得急不可耐。我們可以想象,老青蓮大橋既非保護文物,也不是旅游景點,對年久老橋的修修補補顯然沒有新橋落成的華麗剪彩看著光鮮。一座橋,它究竟是便民同行的交通設施,還是炫耀政績的工具?用途的不同,導致了對它重視程度的迥異。
湍急的水流讓救援工作難以有效展開,墜橋者的生還希望,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渺茫。這次青蓮大橋垮塌原因,初步調查顯示,此次盤江大橋垮塌的主要原因是,盤江(通口河)水流過大,含沙量過高,橋體難以承受沖擊最終導致。
橋體難以承受沖擊下的暗流是人心對安全意識的淡漠,更是對政績工程的急切。青蓮大橋事故必須嚴肅問責,更要扭轉那些遠遠偏離了常識的定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