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環保法草案二審稿未提請人大常委會表決。有接近法工委的人士對媒體表示,草案還將繼續審議。
去年的一審稿,幾乎被負面評價淹沒。盡管二審稿因嚴格限制公益訴訟的主體,被斥“倒退”。但它并不乏亮點:政府負責、公眾參與等,都是新增內容。
這與高層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不無關系。
去年的十八大報告,首提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強調,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再也不能簡單地以GDP來論英雄等。
此次人大常委會會議閉幕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要求,要下工夫把環保法修改好完善好。
相比歷經八審才通過的物權法,專家認為,環保法有“三審過的希望”。媒體報道,有消息稱,環保法草案二審稿近日將在網上公開。通常,一審稿之后的后續草案無需再公開征求意見。
6月27日,環保法二審草案進行分組討論,不少人拿到草案的第一感覺是“眼前一亮”。去年一審草案內容太過溫和,遭到批評。環保部甚至罕見地對此公開了34條意見。其中約有20條意見,被寫進新版草案。
“稿子比一審有進步。”一環保系統官員說,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現在是修法甚至大修的最好時候。
關鍵詞 公眾參與
“霧霾帶來”信息公開
“去了又回”:涉及公眾參與的條款在環保部初稿中有體現,一審草案將其刪去。二審稿重新加入,并有了更豐富的內容
和一審相比,新版草案最大亮點是,新增一個章節: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過去想都不敢想,甚至會說涉及國家機密。現在有整一章專門講信息公開,這個進步太大了。”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原人大環資委副主任駱建華說。
比如PM2.5,在2011年之前,是一個敏感詞。有人曾以公民身份申請公開PM2.5數據。但被環保部門拒絕。理由是,數據僅供研究使用。
環保法,1979年試行,1989年正式誕生。此后的24年里,環保工作和經濟發展極其不平衡,要不要修法,成為長期爭論話題。
2011年,環保法正式進入修法計劃。環保部提交了修法初稿。
2012年8月,全國人大公示的一審草案中,不少條款消失了。涉及公眾參與的內容,“如按日計罰”、“公益訴訟”等被刪去。和“信息公開”相關的條款,只保留了一條。
環保法一審草案,最終征集到1萬多條意見,反對和批評聲占了絕大多數。“看不到有多少新意。”
不少學者認為,好不容易爭取來修《環保法》的機會,“小修小補”等于浪費了。
一審草案公布2個月后,環保部公開了意見函。針對草案47條條款,提出四大主要意見和34條具體建議。
今年6月,環保法新草案二審。此前被刪除的一些條款又“回來了”,還特別加入了“公眾參與”的內容,單獨成章。
“估計霧霾‘幫了大忙’了。”駱建華笑言。年初,十來個省份人口密集地,出現霧霾,涉及了每個人的利益。
業內人士分析,二審稿的進步和大環境有關。去年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霧霾則讓大家認識到,環保問題成為影響民生的大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