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群眾中去
為人民服務,簡簡單單的五個大字,承載了共產黨人的使命感,煥發著共產黨人的生命力。
歷史告訴未來:植根人民,是我們特有的政治優勢;現實警醒人們:脫離群眾,是社會面臨的最大危險。
我們黨的執政環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今天的社會大眾,利益結構在分化,權益訴求在增強,自主發展、自由流動、自我組織的空間在擴展。卻有一些黨員干部,無視現實,不思進取,群眾觀念在淡化,奢靡之風在蔓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的現象在滋生。網絡不時曝光問題官員的“放大效應”,一再引發干部隊伍的“形象沖擊”。
社會轉型中的干群關系,正經歷嚴峻的挑戰。
看一看群眾眼里的不少官員是什么形象:整天忙忙碌碌,卻又高高在上。
一是跑上面多,跑飯局多,跑基層少。上面有項目審批,有政策傾斜,有轉移支付,自然要全力公關,跑部錢進。飯局上有客商投資,有領導接待,有圈子營造,君不聞“一晚八頓飯,回家還要煮面條”?身體畢竟不是鐵打的,還有多少精力去跑基層呢?
二是說官話易,說洋話易,說白話難。講真話需要良知,有風險,講新話需要思想,又不會,講白話需要生活,不深入。既然如此,官話、套話、空話便百說不厭,言不由衷,奈何?現在干部的學歷文憑也高,出國考察也多,遇有外商投資,簡單的外語隨口也能說上幾句,這也是知識化國際化的進步。可是,久而久之,不會說群眾聽得懂的話,跟他們拉不了家常,心思也就很難再貼到一起。
三是與領導親,與老板親,與群眾遠。領導決定自己工作的評價,仕途的升遷,老板影響自己的政績,經濟的數字,哪一方面都含糊不得。對基層的老百姓呢?也就顯得越來越冷漠、疏遠了。
于是,干群關系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許多矛盾也在不知不覺中生成、積累。
一邊是維護穩定的任務越來越重,一邊是越級上訪的人員不曾停息,而且其中的許多問題日積月累,利益糾纏一時也很難理清。于是,上訪和截訪,成了一個矛盾的螺旋。一邊是經濟發展需要征地拆遷,一邊是群眾不滿被動上樓刨墳,盡管工業化城鎮化聲勢逼人,但老百姓更為看重的還是一家一戶的日常生計。一邊是批評群眾思想落后,送出“刁民”稱謂,一邊是詰難干部違法違規,生出“仇官”心態。錯位化的利益沖突加上情緒性的話語表達,損害了應有的魚水關系。
由此,政府的公信力一再受到社會的拷問。每有社會矛盾、突發事件,政府的聲音發出,首先遭遇的常常是輿論不分青紅皂白的質疑。這里確實有一個走出負面思維的問題。
但是,轉換一下視角,為什么群眾通過正常性渠道反映問題常常被一再漠視甚至壓制,而一旦發出網帖往往就能得到特別關注?是真心解決群眾問題還是只為愛惜羽毛?為什么群眾采取正常性上訪常常被一再推脫,而一旦矛盾激化往往就無政策底線的予取予求?這種 “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的套路是什么導向?這種集中公共資源過度傾斜的模式可否批量復制?
顯然,各級干部對群眾心態的變化,也當深刻反思其中的癥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