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誠這些日子跑到臺灣,他學著網上話語和西方的說教,做了一番小孩搭積木水平的“民主暢想”。臺灣多數政治人物都沒有見陳光誠,邀請他的是具有綠營背景的民間團體。
陳光誠果然在境外開始“從政”了,似乎要做大陸政治體制的“職業反對者”。他大概也很無奈,有一股力量在推著他朝這個方向走,這是他最容易變現的謀生之道。
陳光誠或許以為自己很特別,其實他在隨“異見人士”出走海外后的“大溜”。那些人都在西方對華的復雜博弈中隨波逐流,通常是吸引媒體關注于一時,然后很快被遺忘。只有極少數有突出“個人標記”、背后又在中國國內有呼應力量的人才具有長期利用價值。
陳光誠的最大“政治資本”是他的盲人身份,這容易吸引同情,也符合西方輿論中關于中國政府迫害“異見人士”的想象。此外西方已在陳光誠身上積累了一些政治投資。
但陳光誠如果沿著“民主斗士”的路走下去,必將逐漸貶值。他會墮落成境外舞臺上一個戴著盲人眼鏡的玩偶,換取一些可憐的“表演費”。他不久就會發現,靠罵自己的祖國在境外掙生活,是一種很沒有尊嚴的活法,路子其實挺窄。
陳光誠政治態度的形成基本來自于他的個人遭遇,他沒有更多的閱歷能對個人感受進行平衡和校正。陳光誠對“民主制度”的理解完全達不到具有社會價值的級別,他其實懵懵懂懂的,連“自己是誰”都像是沒搞清楚,經常自我高估。他現在的所作所為是在利用自己目前的“剩余政治價值”,給那些鉆營政治斗爭的力量“捧人場”。
中國在朝著民主的方向不斷前進。中國的民主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實上這個世界也沒有一蹴而就的民主,近年世界各地所謂的“民主革命”沒有一個能作為令人羨慕的榜樣。而中國的民主建設在從社會的基層細胞扎實鋪墊,中國式民主道路已是轟轟烈烈的實踐過程,那些初級的爭論越來越失去現實意義。
限制公權力、反腐敗、建立社會公平正義,所有這些都是民主建設的重要戰役。把民主當口號喊,越來越同中國的實際政治進程脫節,成為一些人找不到實際事情做,又恐懼被邊緣化的夸張性自我表現。
隨著中國輿論不斷開放,在這個國家揭露問題變得更容易,挑中國哪點做得還不夠好,更是一目了然的事。這樣的指摘從互聯網上開始,已經堆積如山。再多一個陳光誠這種“鸚鵡學舌”般的批判者,帶不來任何新鮮感。
陳光誠本是個普通人,中國社會變遷與外部世界的復雜互動將他意外推到前臺。但陳光誠的個人能力儲備仍是普通人的,他實際上無力扮演他似乎很熱衷的政治角色。他如果非要往臺子上跳,他的不寂寞一定會以他給某種力量當傀儡,并給大家當笑料為代價。
在此對出走海外的“異見人士”說幾句話。中國發展起來,他們大概挺難受。但如果中國“崩潰”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會更艱難,從此在海外毫無價值。他們中的多數人或許需要淡化政治,將與祖國發展的良性互動作為基礎,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