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安城管“跳腳踩頭”事件中的受害者發表公開信表示,“打人事件”中自己也有責任,并向公眾道歉。公開信再度引爆輿論,網友質疑商戶被政府公關,為政府開脫責任。到底是誰制作了這份蹊蹺的公開信?記者就此事獨家采訪了雙方當事人。
蹊蹺公開信遭遇質疑
延安城管“跳腳踩頭”打人事件還未平息,6月7日晚上11點多,在百度貼吧“延安吧”中出現了一篇名為“致廣大關心‘延安5·31事件’網友的一封信”,再次引起網友熱議。發帖人“美利達店員01”聲稱,是“受當事人劉國峰委托,美利達現將他致各網友的一封信發布于此”。
公開信中聲稱“在這個事件中,打人者固然不對,但客觀地說,我也有一定責任,我想,當時我如果能冷靜處理,不要太過沖動,也許可以避免肢體上的沖突。在此向在這件事中受到傷害的人們道歉。”
公開信中還稱,“我和家人對處理結果非常滿意”。同時,此前“網絡上存在部分不切實際的傳言,對延安的城市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希望廣大網友“不要聽信謠言,客觀公正地看待這個事件,更不要因為這樣一個特殊事件否定延安革命圣地的形象。”
不少網友質疑“公開信”的真實性,認為這封公開信并非出于劉國峰本人的真實想法和意愿,而是當地政府有關部門事后危機公關的舉措之一。
以劉國峰名義發表的公開信,受到網友質疑也不是毫無道理。網友質疑,劉國峰的公開信不合乎邏輯,行文風格太官方,文中不乏“高度重視”、“迅速成立調查組”、“公正的處理”等詞語,有代筆嫌疑。
此外,有網友質疑,公開信可能是商戶受到壓力所發,“公開信”內容涵蓋受害者承認自己也有一定責任,對政府善后表示滿意,媒體報道客觀等,文章不僅考慮周全,還有為政府部門開脫責任的嫌疑。延安城管局急于息事寧人、受害者可能“被公關”等問題又引起了新一輪的質疑。
公開信系“雙方協商達成的共識”?
6月13日,記者就此事獨家采訪了雙方當事人。受害者劉國峰的“委托人”馬某告訴記者,公開信是他們和延安市城管監察支隊協商達成共識,由她親自執筆,眾多騎友集思廣益寫出來的,在發表前經過受害者劉國峰同意,并由劉國峰自己親自上傳到百度貼吧。
6月7日上午,延安市城管局局長張建朝在醫院向劉國峰正式道歉時,劉國峰提出,善后事宜城管局可以和他的委托人馬某進行溝通,當時記者也在現場采訪。據馬某講,受劉國峰委托,7日下午到延安市城管監察支隊商議賠付事項,“劉國峰之前提出三個條件,一是賠償醫藥費,二是城管局必須賠禮道歉,三是盡快歸還騎友們被扣的自行車”。
馬某表示,延安市城管局滿足了受害者的三個條件,他們對處理結果也比較滿意,因此他們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寫公開信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延安市城管監察支隊希望我們能夠表達對處理結果的態度,并且征求過我們的意見;二是網友一直很關注此事,我們也想給網友一個明確的答復。雙方最后協商達成共識,由我們發表公開信,表明我們的態度。”馬某解釋說。
名義上的“委托人”馬某目前是一名實習律師。她說自己也算不上委托人,都是騎友,互相信任,作為朋友,她也愿意幫忙。7日晚上,馬某和其他騎友通過電話、微信等多次討論,大約用了兩個小時完成此公開信。
“雖然我們都覺得寫得有些倉促,但是完全是按照劉國峰的意愿起草的。”馬某說,“劉國峰在公開信中想表達三層意思,一是感謝網友、感謝所有幫助過他的人,二是對政府處理結果表示滿意,三是給延安以延安人民帶來的傷害表示內疚”。
延安市城管監察支隊隊長姬霖表示,寫好之后他們看過原稿。在征求對方意見的前提下,把“暴力執法”改成了“肢體沖突”,然后交給受害者劉國峰過目。委托人馬某也證實,除了此處改動外,其他均未修改。
劉國峰說,定稿后的公開信經過他和其他騎友認定,7日晚上11點多,現場注冊賬戶,發表出去。
至于此前有媒體報道,劉國峰否認曾寫公開信,并表示內容并非本意。劉國峰回應,此前從未接受采訪,也沒有作出任何回應。他表示,“網絡流言實在不懂,之前我沒有作過任何回應,希望以后也不要干擾我的生活。”
馬某解釋道,在公開信的第二段中,網友誤讀了“在此向在這件事中受到傷害的人們道歉”一句是受害者劉國峰向城管道歉,實際上并不是。“目前此事已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演化成為公眾的事情,作為社會人,我們應該有一定的社會責任,這個事情傷害的不僅僅是家人,還傷害到延安和延安人的形象,我們表達愧疚,而不是向誰道歉。”
反思:“取巧”公關只會欲蓋彌彰 延安城管應該真誠認錯
有專家認為,從拋出暴力執法系“臨時工”所為,到共同協商發表公開信,延安城管在此事的處理上確有規避責任的嫌疑。公開信發表本意是消除影響,但卻遭到公眾更強烈的詬病,網友表示政府執法何時能夠透明公正,何時能夠放下身段真誠處理沖突事件?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燕說,一開始暴力執法致傷,隨后傷者又發表公開信,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自相矛盾。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公關當事人,只能說是欲蓋彌彰,越抹越黑,說明執法確實存在暴力,否則為何畏懼公眾質疑。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謝雨峰認為,公開信說明延安城管解決問題還停留在消除輿論的表面上,從外圍打圓場、公關受害者,缺乏解決問題的具體行為。
張燕說,通過“取巧”手段來消除影響,作為職能部門,公信力必然受損。公關受害者讓公眾感覺權力的威懾力,產生老百姓受傷害無法伸冤,伸冤也可能出現不利的傷害的解讀。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劉笑盈建議,處理危機公關事件,政府部門必須把握三個原則,一是澄清事實,二是表明態度,三是及時回應,公布整改措施,以防以后再次發生,態度必須要誠懇,不能高高在上以尋求解決途徑。作為政府職能部門,不僅僅要處理好這件事,更重要的是不能損害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張燕也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從正規的、陽光的渠道來彌補行為,即使受害者有錯,也不應通過公關受害者來解決事情,即便有更好的證據佐證其執法得當,也不能通過公關受害人來處理此事。“只有踏實解決此事,才能讓公眾信服,才能一步步彌補某些政府的公信力。”(記者李華、梁愛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