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本月在人民大會堂同出席2013財富全球論壇和全球首席執行官委員會的企業家代表會見并座談時說,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將帶來巨大需求,中國有潛力、有條件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對于我國邁入中等收入階段后,應如何掌握發展帶來的機遇,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記者采訪了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員王宏。
□解讀1指標
對比世行標準得出宏觀數據
京華時報:可能有些人會驚訝于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那么這個宏觀數據是怎么得出來的?
王宏:世界銀行2010年的標準是,低收入經濟體為1005美元或以下者;下中等收入經濟體在1006-3975美元之間;上中等收入經濟體在3976-12275美元之間;高收入經濟體為12276美元或以上者。按照我國2011年人均GDP35000元人民幣,按照當前匯率折合美元約為5000-6000美元,我國已經進入上中等收入經濟體國家。
京華時報:中等收入勞動者的微觀標準是什么?
王宏:經反復測算、比較,我所相關課題組提出“中等收入勞動者”的概念和標準是,到2020年前,在城鎮就業的工薪勞動者年收入達到6萬-15萬的,即可以稱為“城鎮中等收入勞動者”,同時不同地區可按0.8到2的地區差異系數確定本地區標準。
其中北京和上海三項指標同為最高值,即差異系數為2,“城鎮中等收入勞動者”標準下限是12萬元/人年,上限則是30萬元/人年。海南省的三項指標則均是最低值,即差異系數是0.8,“城鎮中等收入勞動者”標準下限是4.79萬元/人年,上限則是11.99萬元/人年。
需要注意的是,“中等收入勞動者”與“中等收入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前者是針對勞動就業者,收入主要是指勞動報酬收入。后者針對全部社會成員,可以是勞動就業者,也可以是離退休人員、未成年人、未就業的職業家庭主婦等。其收入來源除勞動收入外,還可以是股票買賣獲利、房屋租金等資產性收入,也可以是撫恤金、退休金等轉移性收入。
□解讀2特點
新型工業化概念呈現四特點
京華時報:在人類歷史上,還沒人見過13億人口的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總理特別提到的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將帶來的巨大需求,具體會有什么表現?
王宏:工業化、城鎮化是一個國家經濟騰飛發展的必經階段,這一過程會對我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帶來巨大變化。比如說,在產業結構方面,在二、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的同時,信息、能源、環保、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現代服務業等行業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另外,我國提出了新型工業化的概念,有四個特點。一是同信息化等現代高科技發展緊密結合,二是注重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相協調,三是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四是實現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
與此相適應,在就業結構方面,農業從業人員比重繼續下降,而技術工人、白領工作者比重將繼續明顯增加,而且職業劃分更加細化。在消費結構方面,受到收入增長和消費產品供給結構變化兩方面的影響,居民在衣食住行基本生活上的支出會逐步下降,而對個人教育與發展、閑暇享受、社會交往、旅游等更高層次的消費支出會上升,而且更加注重消費品的設計和品牌等等。
國民將可以看到,工業化、城鎮化給我國的三大產業都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解讀3規劃
工薪家庭有望進入中產群體
京華時報:對于今后國民收入的增收問題,國家還有何專門規劃嗎?
王宏: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對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期間收入分配改革工作提出的增加收入的量化指標,非常振奮人心。但這個收入倍增是要扣除物價因素的倍增;是人均、而不是人人收入倍增,是低收入群體較快增長的倍增;是收入差距逐漸縮小、收入不公逐步改善的倍增。
京華時報:您認為現在我國中產階級人數規模大約有多少?增加中產階級人數有何良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