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爆料網絡音樂將收費
網絡音樂告別免費時代,這個日子不會太遠了。3月19日,在第13屆音樂風云榜年度盛典啟動發布會上,擔任盛典評委會主席的高曉松爆料稱,7月1日后中國音樂產業將進入全面正版化的時代,網絡音樂將開始收費。消息一出,引發網絡熱議。大部分網友都表示“習慣了免費午餐,無法接受收費模式”。
高曉松:7月起網絡音樂將收費
在發布會上,高曉松表示當下中國音樂市場的現狀確實不公平,一邊是平臺靠著免費下載吸引人氣賺錢,一邊是音樂人辛苦創作卻被摘走果實。他憤憤不平道,“就像飯是我做的,肉是我買的,菜是我種的,但你賣出去擦擦嘴就走了,這是不道德的奸商,根本沒有遵循基本的商業法則。”
為了改變這種不公平,音樂界眾多人士一直在努力。去年,《著作權法》草案第四十六條關于“不經許可使用著作權人錄音作品”的規定在音樂界引起巨大爭議,當時高曉松聯合汪峰、宋柯、林夕、小柯、張楚、韓庚、陳珊妮等多位出席音樂風云榜盛典的歌手、音樂人集體簽署了聯名書信,呼吁相關部門“聽取音樂界的呼聲,修改有關條款”。
今年,音樂人的抗爭有了成效。高曉松稱在各大唱片公司、行業人士以及政府的推動下,草案中備受爭議的三條已經得到了刪除或者修訂,而在今年7月份,中國的音樂產業將進入正版化的時代,“各大唱片公司聯盟、線上和線下都達成了協議,唱片公司做出了重大讓步,所有談判已經完成,現在基本沒有阻力了。”高曉松表示,雖然網絡音樂將開始收費,但“可以確定的是,收費價格肯定是非常非常低廉。”
網友:多半心存抗拒 收費價格成關鍵
但是價格低廉歸低廉,收費模式一旦實施,多年來習慣了音樂“免費午餐”的網友們心存抗拒者眾多。在某門戶網站的一項相關調查中,57.31%的網友都選擇了“反對,下載應該免費”的選項,甚至有不少網友表示:“我已經交了網費,聽歌就不應該給錢,互聯網的精神本來就應該是免費的。”可見,付費下載并沒有太強大的群眾基礎。
不過也有人給出建議,網友“群鴉飛過稻田”說:“如果做得像iTunesStore那樣好,價格又合理的話,倒是愿意為新出的音樂付費。”也有人表示“創作人也是要吃飯的,如果是價格合理的收費,覺得還是應該的。”而說到收費價格,在該門戶網站的“你覺得下一首歌多少錢合適”的調查中,92%的網友都選擇了“1元錢以內”,不少用戶和樂迷認為10元是上限,超過就不會考慮。
而著名音樂人小柯曾在此前采訪中表示,被收費的對象應是音樂互聯網站,“被收費者不應是網友。互聯網的精神是分享,網站靠分享他人音樂左手引來網友、右手引來廣告客戶,被收費者應該是音樂互聯網站。”
延伸閱讀
網絡音樂收費道阻且長
一項估算顯示,目前國內至少有7億左右潛在音樂消費人群,未來可能轉化為付費用戶,如果按30%的月活躍度,每人每月付費10元計算,未來網絡數字音樂市場的規模至少達到數百億元。這個蛋糕足夠誘人,但相當多的觀點認為,就目前階段而言,直接向用戶收費的模式并不成熟,網絡音樂收費之路道阻且長。
首先,這和國內用戶的消費習慣有關。在歐美市場,用戶付費收聽、下載數字音樂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享受慣互聯網免費大餐的國內用戶,顯然無法接受這一點。這既需要付費習慣的“養成”,也需要法律、法規的健全,讓盜版無處遁形。
其次,即便向用戶收費,前景也不光明,這從國外數字音樂產業身上就能看到問題。目前,除了蘋果的iTunes音樂商店大獲成功外,其他一些知名互聯網音樂服務提供商都無法擺脫虧損的命運。以Spotify為例,其得到華納音樂、索尼、百代等唱片公司支持,并接入Facebook平臺,從歐洲火到美國,2012年8月,Spotify付費用戶突破400萬,活躍用戶數超過1500萬,然而,高昂的版權費用使得Spotify一年虧損仍高達5900萬美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