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湖北宜昌夷陵區三斗坪鎮,距離三峽大壩約2公里的高家溪橋上段,居民將各種垃圾傾倒在高家溪河中。夏季洪水來臨時,這些垃圾將被沖進附近的長江。劉君鳳 攝
●“地下水普遍超采,是水資源危機進入惡化的標志”。
——全國政協委員王承德呼吁,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立即限制或停止地下水開采。
●世界污染最重的50個城市之中,7個位于中國,有的長期占據這份“榜單”。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提出,何不做個黑色GDP排行榜,讓這些污染大戶能時刻警醒?
四分之一國土持續霧霾、九成地下水遭污染、1.5億畝耕地受重金屬污染……空氣、水、土壤,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要素,正在中國遭遇嚴重污染。
漸成災難的立體污染中,誰能獨善其身?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成為抵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立體污染
“掙錢全為醫藥買單”
霧霾、地下水、“癌癥村”、血鉛中毒……密集出現的污染令公眾揪心,一些網民甚至將PM2.5的治理戲稱新的“天下第一難”。
“一面是對清潔空氣和水的期待,一面是對污染情況層出不窮的失望。‘環境焦慮癥’的背后,是多年來生態赤字、環境長期欠賬的結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聯副主席朱奕龍表示。
全國多次嚴重霧霾受影響人口達6億;九成地下水遭受污染;華南部分城市50%耕地遭受重金屬污染……不少代表委員對此憂心忡忡:“這樣發展下去,最終掙來的錢全在為醫藥‘買單’!”
環保壓力
來自地方GDP沖動
環境惡化,生存威脅,以往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一些海外媒體評價,這樣的快速GDP增長是“有毒地增長”。淮河流域1500多個小造紙廠曾讓1.2億人喝不上干凈水。要恢復淮河本來面貌,成本超過造紙廠創造GDP的數萬倍!山清水秀不再,到底誰是“帶毒GDP”的背后推手?
在曾任環保部主管污染防治和減排的副部長張力軍委員看來,環境保護最大的壓力來自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沖動。不惜“血本”,“上大項目、大上項目”,成為一些地方的經濟支撐。如果這些項目是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環保壓力將更大。一些企業飄紅的業績背后,染黑的是良心。全國政協委員、山西大學副校長劉滇生疾呼,環保立法執法不硬,怎能對污染企業形成震懾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