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車?征收擁堵費,提高停車費!
污染?征收汽車排污費、垃圾處理費!
高房價?開征房產稅,提高二手房出售個人所得稅!
……
面對越來越多的公共管理難題,收費正成為一些地方醞釀實施的藥方。然而這個被認為是相對有效的經濟杠桿,卻不時遭遇公眾爭議。收費到底是懶政還是妙方?如何提升城市管理能力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一遇棘手難題 收費就成“妙藥”
二手房交易要嚴格按轉讓所得的20%計征個稅——消息一出,便激起千層浪。
截至3日中午的新浪網調查顯示,18萬網民中,六成認為房價未來會被推漲。
盡管房價走勢有待印證,但百姓無疑又增顧慮:高額稅是否會轉嫁給購房者?二手房市遇冷會否助推一手房價格上漲?
交通治理同樣存在類似尷尬。北京汽車限購、城區核心區停車費提高5至7倍已有兩年,高峰期擁堵城區幾乎成“停車場”。
“目的地明明就在眼前,可車開過去還花半個多小時,讓人心里發慌!”全國政協委員施杰來京第一天就遭遇擁堵,他納悶,為什么限購又限號,還這么堵?
這些尷尬并沒有引起警醒,一些城市擬將開征擁堵費、提高停車費作為治理“良方”。
針對大氣污染問題,一些地方傳出正在研究征收排污費議題。
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圍城,多地不約而同祭出了收費、漲價大旗;而武漢、合肥等地還將垃圾費與水費捆綁征收。
“口袋比不上房價,治理趕不上污染,買車買不到速度。”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車曉端說,政府通過收費等措施,雖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問題,但這畢竟不是根本措施,難以解決整個系統的問題。
“價格杠桿”捉襟見肘 城市管理者現“本領恐慌”
收了費,就能管用嗎?上海私家車牌拍賣費飆升至8萬,北京城區內停車費成倍上漲,然而數據顯示,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從400萬輛升至500多萬輛,僅僅用了2年左右時間。提高收費并不能阻止國人對汽車的追捧,以及隨之帶來的擁堵和污染。
“事實證明,收費式治理,邊際效應是遞減的。”施杰委員說,目前針對私家車的收費已有燃油稅、車船稅、停車費等多項,而且不少稅費包含了城市基建、交通管理等費用,部分城市再征收擁堵費,給人感覺好像總在老百姓身上求解藥。
事實上,中國在短時間內就成為汽車產量和銷量世界第一的國家,包括城市規劃、公共交通網絡建設、政策的引導、參與者的文明程度等等,都加大了“堵城”之困。
“長期以來,我們的城市管理者陷入一個收費怪圈:限制或收費——短暫緩解——需求猛增——供給不足——更多限制或收費。”全國人大代表、巨力集團董事長楊建忠表示。
楊建忠代表認為,這樣的“收費思維”,凸顯了一些城市管理者面臨“本領恐慌”的危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是科學合理地使用“價格杠桿”,可能比“行政限令”效果更好。如果濫用,就可能在公共管理上捉襟見肘。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