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于2月22日發布的《社會保障綠皮書》和《中國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狀況調查》顯示,在被調查者中,75.4%的職工養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卻都高于4000元。其中在2011年8月,被訪者領取的養老金最低為200元,最高為10000元,后者是前者的50倍,并且月養老金低于2615元平均水平的占到總人數的77.3%。
50倍,這一當前養老金待遇的最高相差倍數,這再次將矛頭指向了養老金雙軌制,公眾取消“雙軌制”的呼聲再次鼎沸。2013年全國兩會前夕,人民網就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展開調查,截至2月26日,“社會保障”繼2010年以來第四度位居榜首,更有98%的網民認為廢除養老金雙軌制的條件已經成熟。“從時機上講,現在民眾的呼聲很高,在國內利益主體復雜且相互牽扯的情況下,民間普遍的支持正是決策者大膽決策的最好時機。”
但業內專家認為,并不是兩會前呼聲高,就預示事業單位改革時機成熟了。“事業單位改革牽涉面非常廣,涉及目前制度的深層問題,涉及執政的基礎問題,應該慎重。”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事業單位改革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決心問題,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一攬子改革方案,一個頂層設計。
公平性質疑
“真是盼著早點退休了。”2月26日,一位地方縣級工商管理局員工告訴記者,他們如果工作35年后退休,最高可拿到95%替代率的養老工資,加上生活補貼,可能比在職拿的錢還多。據他透露,目前他們單位的生活補貼已經比基本工資還高。
這種“十里不同天”的養老金待遇對于更多的企業員工是難以接受的:企業員工設立養老保險賬戶,每月由企業繳納工資總額的20%進入統籌賬戶,個人繳納8%進入個人賬戶,進行養老金的賬戶積累,但最后只能拿到45%替代率的養老工資;與此同時,機關和大部分事業單位職工并不繳費,但最后卻能拿到80%至90%替代率的養老工資。
實際上,過去10年里面有9年都上調了養老金,但傳統的10%的微調,也僅僅是基本養老金的10%,而非全部養老金的上漲,這種幾十元的上調幅度與不聲不響上調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待遇相比,其結果就是差距年年還在拉大。
并且,彌合這樣的差距也確實有過改革的努力。2008年初,國務院出臺《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省(市)進行試點。但5年過去,五大試點省市改革仍處于分類改革階段,沒有一個出臺正式實施方案。
“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家改革歷史上是罕見的,也反映了這個問題難度很大。” 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發布會上,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表示,由于雙軌制所導致的待遇差距過大問題,已經成為近年來人大、政協兩會之前和期間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要高度重視和采取必要措施解決的時候了,不能再拖下去了。
根據社科院就養老保險的滿意度的調查,有36.4%的人認為,與周圍人相比,自己感覺領到的養老金不公平。在這之中,公平感最差的是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參與者,他們之中分別有48.1%和42.4%的人認為,自己領取的養老金與周圍人相比不公平。而公平感最好的人群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者,被調查者中80%的人認為公平。
“公平性是很尖銳的問題。”鄭秉文對記者坦言,當前只要一提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所有人都會指向事業單位改革,說到公平問題。“事業單位如果不改革,公平性受到社會的嚴重抨擊、質疑,社會保障制度其它改革就難以為繼,很容易停滯下來。”
改革方向
隨著廢除雙軌制的呼聲再次高漲,已經5年未果的事業單位改革今年將迎來怎樣的進展?
“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公平性問題,這么尖銳的問題既然都列到十八大的改革議事日程當中,那么在兩會的時候也應該會很鄭重地列到議程當中。”鄭秉文指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