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月14日電 一些縣鄉村爭戴“貧困帽”的現象早已不是新聞,但如今這種現象開始在一些農民身上發生了。記者最近在農村采訪發現,由于目前扶貧工作除了幫助通路、修水利、發展產業之外,針對一家一戶的到戶幫扶力度也越來越大,由此,農民“爭貧困”也就不奇怪了。
在重慶酉陽縣后溪鎮大地村,村委會主任白長東對記者說,2010年時村里有300多戶人,人均純收入不到3000元。政府僅給貧困戶子女上學到戶補助一項,年均就有一兩千元,這對收入低的農民而言,吸引力很大,哪能不爭?
“雖然不像低保那樣有吸引力,但現在扶貧政策‘含金量’在逐年提高。”重慶黔江區石家鎮滲壩村黨支部書記徐高向記者坦言,一些扶貧政策“不到戶沒矛盾,一到戶就有矛盾”,大家爭得面紅耳赤,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是“毛毛錢”,可是農民就是在乎呀。
據介紹,政府對貧困戶的到戶扶貧主要有四類:一是春節、端午、中秋等重要節日給予現金慰問,各地慰問金額度每人20元至50元不等;二是貧困戶子女上中小學可享受費用減免、生活費補助,上大學可享受貼息助學貸款等優惠;三是貧困農民可不定期享受一些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生活物資補助;四是在部分試點“整村脫貧”的建制村中,貧困戶還可獲得產業發展資金。
日益加大的到戶扶貧力度使“貧困戶”的帽子逐漸有了吸引力,很多農民想戴。
一些基層扶貧干部告訴記者,雖然國家明確規定了扶貧線,但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難以準確統計,一個農民是否貧困,誰也拿不出切實的憑據來。一般而言,農民收入分成三大塊:勞動性收入、政府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農民人口數量多,且收入來源較為復雜,準確統計難度較大。
采訪中,記者發現,由于一些村子“爭貧困”現象比較多,導致到戶扶貧政策出現變異,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血緣、地緣、人緣關系來確定,在一個村社是大姓的農民容易被認定為“貧困戶”。二是“輪流坐莊”。
一些基層干部說,隨著國家扶貧工作力度不斷加強,到戶扶貧政策也將越來越好,如何科學地制定到戶扶貧政策,減少農民“爭貧困”現象,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他們建議,政府應進一步加強監督和管理,更加科學地評估農民收入水平和家庭狀況,使到戶扶貧政策程序更加嚴密,并建立監督投訴機制,明確專人進行投訴受理。(記者李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