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科院圍繞“五個之都”建設及“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專題調研顯示,文化館、檔案館、基層圖書館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場所,年均光顧率不超過5次的受眾比例均超過了90%;超過一半的市民一年中從來不去這幾類文化場所,資源閑置狀況嚴重。
市社科院近日發布《北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惠民工程建設》,對全市2209名市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參與度和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盡管本市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但部分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活動、文化惠民項目利用率和參與度較低,設施、資金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投入收效比亟待提高。
研究人員認為,本市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質量形態存在低層次與單一化現象,品質需要繼續提升。同時,本市現有文化設施存在不足,位置布局不合理。如已經發展了10余年、擁有幾十萬人口的天通苑,目前只有幾個藏書萬余冊的微型圖書館和圖書室。
據市社科院的調查顯示,社會公眾對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狀況和應用程度不高。其中,針對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和陳列館的調查數據顯示,24.4%的受訪者一年中從未去過這5類場所,61.6%的人平均每年去1到5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