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羅陽猝然離世已有一個多月,任仲凱仍會不時推開羅陽的辦公室門。這位沈飛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秘書科科長、跟隨羅陽多年的秘書,總感覺“羅總還是坐在那里忙碌著”。
昨天上午,任仲凱在羅陽先進事跡報告會上講述著自己對羅陽的記憶。講到這里,他的語調突然抬高:“我想羅總!”
當日,羅陽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多位與羅陽生前共事過的同事和記者,深情回憶這個過早離去的生命。
“他最應該出現在慶功宴上,和大家一起開懷暢飲,但慶功宴上沒有他的身影……”中央電視臺軍事部記者倪寧言說至此,幾乎淚下。
11月22日,登上遼寧艦采訪殲—15航母艦載戰斗機成功起降訓練的倪寧,第一次見到羅陽。接下來3天,他記錄下羅陽的最后72小時:23日6時,還沒洗漱的羅陽先爬上甲板看天氣;23時50分,羅陽桌上的資料還攤開著,倪寧見到筆記本封底的那行字“航空報國從來不是榮譽,而是責任”;24日12時03分,最后一個架次成功著艦;20時,羅陽又拿著本子去了轉艙室,“他慶祝成功的方式居然是拜師討教!”;25日,遼寧艦返航,羅陽沒有像往常一樣按時起床;9時30分,回到賓館房間,羅陽就倒在床上……
之后的故事已被重復過無數次,羅陽的生命戛然而止。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苗玉華說道:“早知道他這么累,我替他上艦就好了。”
幾乎每個人都提到羅陽的 “累”,與之相關的諸多細節讓臺下聽眾記憶深刻。任仲凱提到,羅陽每天再晚下班,也會去陪自己的老母親聊聊天。有一次,自己在房外等了很久,羅陽還沒出來,進去一看,原來他斜靠在母親的床上睡著了。為了讓這個總是缺覺的老總多睡一會兒,司機還會偷偷地放低車速……
同在艦載機研制一線的中航工業上海航空電器有限公司民機事業部適航質量處副處長劉季仲,對這樣的細節感同身受。“每個航天人幾乎都有類似的經歷。羅陽用生命詮釋了他的堅守,而我們要做的,是繼承他的精神,讓中國的大飛機真正翱翔藍天。”
“航空報國從來不是榮譽,而是責任”。羅陽的這句名言,在報告會上被反復提起。聽眾席上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沈逸超,在報告會間隙發了一條微博:“羅陽的事跡報告會很感人,確實是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年輕人。”他告訴記者,自己感觸最深的正是羅陽踏實低調、敬業實干的品質:“從普通的設計員到公司的老總,他一直奮斗在第一線。這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提醒我們若要做出番事業,該少些虛浮,努力多做實事。”
這位務實的老總,也有一股沖勁。沈飛集團制造工程部綜合處處長潘新回憶道,研制航母艦載戰斗機,中國是一張白紙、從零起步,“關鍵技術外國人根本不賣給我們。羅陽卻下定決心說,我們自己干!”
“外國人能干成的,我們也能,甚至能干得更好。”上海電氣核電及化工產品研究室主任張智峰說,自己被羅陽的這種精神深深激勵。“我們的工作中也要有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要拿世界上最先進的企業作為標桿找差距,也有信心去趕超世界頂尖水平。”
(記者 朱珉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