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9日電 “開幕式還不錯吧。至于比賽,真沒什么印象了,”張婕努力地回憶著一年半前在家門口舉辦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這位土生土長的深圳姑娘,和這座城市千余萬市民一樣,都是那場盛會的見證者。但她對大運會的點滴回憶,更多地停留在“全市大裝修”上。
“2011年初,深圳集中進行過市容美化,”張婕說,“翻新了老小區,一些城中村干凈多了,綠化比以前更好些,整個城市外貌煥然一新。”
12月27日,深圳市審計局公布了大運會財務收支及場館建設項目審計結果公告。公告顯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為舉辦大運會投入的資金共計139.96億元。然而記者在這份公告中,沒能找到與張婕口中“全市大裝修”相匹配的名目。
“單薄”的審計公告
深圳大運會審計結果歷時15個多月出爐,速度遠低于北京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公告顯示,大運會辦賽資金來源包括深圳市及所轄各區財政110.65億元,大運會執行局組織的市場開發、門票銷售及捐贈等收入12.17億元,企業資金投入17.14億元。
這筆近140億的資金被用于賽會運行與保障支出44.90億,場館建設支出75.20億,配套項目支出19.86億。不過這里的“配套”,專指與賽事直接相關的26個配套設施、專項設備、場館室外工程、場館周邊燈光與綠化工程等項目。
中國社科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鐘君肯定了這次審計的積極意義,但在他的眼中,這還遠遠不夠。“起到了一定作用,”他話鋒一轉,“不應該僅僅審計辦賽,更要審計"辦城市"。從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到環境等各方面提升的工程,都應該被納入。”
在這份報告中,沒有把有關軌道交通、市政道路、環境治理、市容環境提升等城市建設與更新的支出,列入大運會審計范圍。
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劍昌直言不滿。他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些錢都是大頭,統計大運會花費,如果不把這些納入審計,毫無意義,“整個大運會籌備五年,前前后后全市的市容改造、道路建設把深圳都翻新了,這些錢都沒有算進去,算進去肯定不止現在的金額。”
作為普通市民一員,張婕也對審計結果頗為關心。
“之前興建了一些新建筑,像"蠶繭"(深圳灣體育中心),還有裝修后的市貌,都是大運會留下的財富,”她毫不諱言對家鄉的熱愛,“大運會更像旅游推介會,讓全世界了解深圳,知道深圳的美。”
但當記者提起,純辦賽投入就將近140億時,張婕也覺得“花錢確實太多了”。
各地競相辦賽的背后
雖然大型賽會耗資靡費,在國內卻依然備受熱捧。特別是2008年后,很多地方趨之若鶩。其規格之高、排場之大、開銷之巨、動員之廣、密度之頻,堪稱“中國式辦賽”。
今年是奧運年,但仍有冬運會,亞沙會、全國大運會、農運會舉辦。2011年,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深圳大運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殘運會、城運會輪番上演,令人眼花繚亂。
明年,天津將舉辦東亞運動會,沈陽將舉辦全運會。2014年,南京還將舉辦第二屆青奧會。此外,很多馬拉松、自行車、網球等單項賽事,也被搞得聲勢浩大。不少地方或是大興土木,或是不惜重金,將賽事打扮得氣派非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