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占海特沒有網絡上那么鋒芒畢露。即便在談及一些并不輕松的話題時,這個留著齊劉海、長相清秀的15歲女孩,常常是還沒開口,笑意就先涌上眼睛。
因高調爭取在上海的異地中高考權利,江西籍女孩占海特在網上現身說法,從而將自己與她的家庭推至風暴中央。一些滬籍人士在留言中要她一家“滾回江西去!”
占海特說,她不希望等待改變,她想做的是推動改變。她自詡為“少年公民”,也希望自己是最后一個因非滬籍而失學的案例。她將這段同齡人難以體察的經歷視為“一個成長的過程”。
何處是故鄉?
占海特1997年生于廣東珠海,名字取自“珠海特區”。2002年過完春節后,4歲半的她隨父母來到上海,在浦東安家。從那年9月起,占海特在上海海運幼兒園念大班。當時正好有名額,交了少量贊助費就進去了。
報考小學時,很多同齡人有各種證書,而占海特什么也沒有,更沒有滬籍。她所就讀的定水路小學,后來被她用“破敗”來形容。直到四年級時,更名為洋涇實驗小學的學校才搬遷至新校舍。
五年級時,學校為了讓一些優秀同學沖刺“名牌”初中,從年級6個班級中挑選了50多人進入“小記者班”,根據成績排序,“小記者班”分為A班與B班。占海特被分進A班。
五年級下學期,畢業在即,A班的積極分子占海特也碰到了她人生中的難題:許多優秀的上海公立初中都不招收非滬籍學生,比如占海特屬意的浦東外國語學校。這所學校由李嘉誠捐資1500萬港元幫助建造。
“‘戶口’這個我難于理解的東西,竟成了我求學生涯中難以逾越的障礙……為什么學校能接受‘非上海戶口’的李爺爺捐資,卻拒絕我這個‘非上海戶口’的學生求學?”這個較真的女孩給李嘉誠寫了封信,表達她的困惑。
到小學畢業時,A班同學大多考入上海市各個公辦“名牌”初中,而占海特只能另辟蹊徑。擺在非滬籍學生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接受統籌安排,就近分配至一般或較差的公辦初中;二是憑實力考入民辦“名牌”初中。
占海特選擇了后者,考入了民辦的新竹園中學。父親為此支付了每年12000元的學費。“小升初”這個轉折,讓占海特第一次對附著于戶籍的“教育特權”有了極深感觸。
而故鄉對她來說有著多重涵義。她的戶籍至今仍填寫為江西九江,但她對江西感覺是如此陌生,她在那里總共只呆過不到兩個月。她心中認定的“第一故鄉”是珠海,“第二故鄉”是上海,“我在上海生活、成長,自然會覺得我是一個上海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