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1日電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中共十八大報告用一系列表述勾勒了未來數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觀察人士認為,這些表述預示著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將出現重大變化,一個重要特征是將從過去10年平均10.7%的高速增長轉變為兩位數以下的中速增長。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并為此提出了“倍增目標”,即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有經濟學家分析認為,實現這個目標并不難,中國經濟只需年均增速達到7%,就能夠實現。
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已經將2011年至2015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設定為多年來的最低值7%。2012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已從前些年連續的8%調整為7.5%。
“設定這樣的發展目標,向外界傳遞出中國經濟主動減速的信號,表明未來中國將更加重視經濟發展質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說。
從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了1.5倍,達到47.2萬億元。然而,中國也面臨許多新問題,正如十八大報告所說,“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社會矛盾明顯增多”……
一些十八大代表認為,中國調整經濟增速,既與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密切相關,也有自身加快結構轉型、提升發展質量的考慮。
十八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國際金融危機不會很快過去,歐債危機和美國財政懸崖等新問題接踵而來,這些因素令全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
代表們一個普遍的看法是,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深層次變化,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低迷局面短期內難有轉機,靠外部需求刺激經濟發展對中國來說難以為繼。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7%,其中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占105.5%,而外需的作用是負5.5%。國內需求已經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到了從追求量的增長到質的提升的新階段,發展的內涵已出現新變化。
“以往我們發展是為了消除短缺,而現在相當多行業在現有產業層次上已沒有新的發展空間,一些行業還出現產能過剩。現在發展的概念已不再是總量擴張的過程,而主要是結構升級轉型的過程。”十八大代表、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