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 日前,國土資源部發布消息稱,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躋身于世界級大礦行列。專家認為,這對我國立足國內提高鈾資源供應,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有重大意義。
據了解,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是在該地區勘查評價一處資源量達510億噸的超大型煤礦時,發現這一超大型鈾礦的。這也是中國“煤鈾兼探”思路廣泛推廣應用的成果,“煤鈾兼探”不僅可以節省大量鈾礦前期找礦投資,同時也縮短了4至5年的鈾礦勘查周期。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鈾礦開發利用后可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意義十分重大,我們國家目前正在大力發展核電,核電的主要燃料就是鈾。隨著經濟發展,我們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多,特別是電力的需求越來越多,那么電從哪兒來?如果都燒煤那么一定會把國家燒的烏煙瘴氣,我們現在經常被PM2.5困擾,我們就是要減少對煤炭的依賴。那么根據全世界的經驗,要減少對于煤炭的依賴只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來自天然氣,另一方面要增加大量的核電,增加核電最關鍵的因素是要有鈾。”
韓曉平指出,目前中國鈾供應的海外依存程度已屬不低,而這一鈾礦的發現無疑會減緩未來中國對海外鈾供應的依賴。盡管中國可以從海外進口一部分鈾,但是終歸自身要有足夠的資源來保證國家的能源安全。他說:鈾礦的重大發現對于今后保障我國能源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然現在國際市場我們也能買到,但是如果我們自己有的話,在價格上就有了博弈的能力,價格就會更低一些。另一方面我們也擔心因為鈾是制造原子彈的材料,國外在一定時候可能會減少甚至是禁止對中國的出口,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有足夠的資源來抵御這種制裁,所以這樣我們就能保障我們的能源安全。”
(記者 王洹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