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防務專家網報道:雖然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服役大大鼓舞了中國軍隊的士氣,但是該航母的未來前景卻并不樂觀。報道稱,中國航母主要面臨兩大挑戰,即作為一個單位獨立行動和打造航母戰斗群。其中,最大的挑戰在于航母艦載機的生產與飛行測試。而且,中國還沒有讓其飛行員接受在航母上起降的訓練,再加上由于缺乏可用平臺、教練機以及適當的國際合作,中國飛行員短期內恐怕很難獲得這方面的經驗。
報道稱,2012年8月28日,中國首艘航母開始進行第10次海試。當時,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公布了這一消息,它援引中國軍事專家的推測稱,這艘長304米、寬37米、排水量為58,500噸的航母將于今年晚些時候進入海軍服役。
在此之前不久,2011年6月,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才正式公布了該航母已做好處女航準備的消息。中國發展航母與其國民驕傲、國家威嚴以及國際上“必須有”的需求(當時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只有中國還沒有航母)存在顯而易見的聯系。《解放軍日報》的一篇文章也指出:“半個世紀以來,一些并非足夠富裕的中國鄰國也擁有了航母。”
與此同時,一位中國戰略家趁機指出,雖然美國航母已經成為了美國霸權的象征,但中國即使建造了自己的航母艦隊也不會這樣做。之后,媒體的社論與文章便開始熱議中國航母的命名,其中一篇報道推測該航母可能會被命名為“遼寧”號,而且現在已經成為了事實。
近十年來,世界各地的戰略群體一直都在討論中國航母項目的發展,包括航母的確切本質、未來展望、對地區安全的影響以及在全球范圍內的意義。不過,2011年8月,當中國航母首次進行海試時,中國國防部明確表示:“該航母僅用于科學研究、實驗與訓練。”
航母艦載機生產與測試成最大挑戰
報道稱,中國航母的翻新工作要經過三大階段:能夠漂浮、能夠移動以及能夠作戰。圍繞中國航母10次海試(特別是2012年5月連續進行的三次海試)以及第九次海試持續25天的初步分析清楚地表明,該航母已經通過了“能夠移動”的第二階段。在此期間,中國媒體猜測Sukhoi-30戰機可能會在一次海試中,進行環飛并在航母斜角飛行甲板上降落。該步驟包括飛機“低空復飛”模擬降落,而這樣做無疑已經驗證了諸多方面的艦基飛行技術,包括人員、材料和程序。在航母能夠“漂浮”并“移動”后,最后階段便是實現“能夠作戰”的目標。不過,在將航母轉變為典型作戰機器的過程,存在主要挑戰。
這些挑戰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個,即開展獨立行動和打造航母戰斗群。其中,最大的挑戰在于航母艦載機的生產與飛行測試。盡管自2010年底以來,中國的殲-15(據信通過仿制俄羅斯蘇-33而來)一直在進行飛行測試,但其性能似乎受限于中國國產發動機的可靠性。
而且,中國還沒有讓其飛行員接受在航母上起降的訓練,再加上由于缺乏可用平臺、教練機以及適當的國際合作,中國飛行員短期內恐怕很難獲得這方面的經驗。而要想通過自學來獲得這種高度專業化的技術,或許會大量損耗珍貴的飛機與飛行員。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印度海軍雖然擁有50年操控航母的經驗,但是繼續開展航母相關工作以及新翻新“維克拉馬蒂亞”(Vikramaditya)號航母飛行試驗方面,印度海軍仍舊非常謹慎。
此外,在下一個階段將航母整合到航母戰斗群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包括與解放軍其他支援力量聯合行動的挑戰,而且應對挑戰并不簡單。不過,北京可能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嚴重限制——它已明確表示該航母只會用于“科學研究、實驗和訓練”。
然而,即便前路艱難也不會改變中國已在一意一心追求劉華清上將于20世紀90年代所設立藍圖過程中所取得的巨大進步。(知遠 北風)
相關新聞
更多>>